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由《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想到的作文

2017-02-04 
由《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想到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8年第11期上刊登了著名少儿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文章《没有
 

由《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想到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8年第11期上刊登了著名少儿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文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这篇文章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5岁的男孩去农村玩,见一个老农把马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马会跑掉的。”老农哈哈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马?”老农对男孩说:“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这马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

文章说,是什么拴住了这匹马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是!拴住这匹马的不是小小的木桩,而是由这小小木桩所形成的心理枷锁。

文章说,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自我控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话,按老师、父母的要求去做;主动性是以内在兴趣为核心的,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文章说,陈教授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获奖者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及人格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巨大的内在兴趣、极强的自学能力、成长及超越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创造精神、孜孜不倦地工作。在以上特点中,只有第六条属于自我控制这一特性,其他五条都属于人的主动性。陈教授说:“在华人社会里,父母对孩子高关心、高投入、高控制,于是孩子的‘自我控制’成长的土壤比较肥沃,而‘人的主动性’成长的土壤就很贫瘠。”

文章说,不断地强化孩子自我控制,忽视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孩子的发展就会像那匹被小木桩拴住的马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能够去拔那木桩了,却已经没有那个欲望了,即使面对充满诱惑力的青草,也只是无奈地打个喷鼻。这是多么的可怕!陈教授的研究表明6-13岁学生的内在兴趣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

文章说,少一些限定,多一些尊重,就能使生命得到最大的张扬。否则的话,一个天才很可能就在各种限制中消失了。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孩子适合怎样的发展是由他的天性决定的。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所讲的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极大的关系。在我国,几千年来,教育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是那样的凸显而凝重。由于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及其对其他社会文化的广泛渗透,使得古代中国的所有教育活动几乎都无法不受到儒家哲学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古代,教育自始至终从属于儒家哲学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力量是那样的巨大,以至于直到今天,它对于教育某些方面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孔子的“忠孝”思想倍受历朝历代推崇。正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宇宙论的主流精神。“天人合一”就是天(自然或自然神)与人的关系,是相通的融合的,而不是对立的分裂的。西方文化很早就表现出对自然征服的强烈愿望,在哲学宇宙论方面,人与自然是分离的,由此带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人类必须征服自然,而人类要征服自然,首先又必须顺从自然的法则,顺从的目的就是为了驾驭与控制自然。中西哲学自然观方面的差异,反映出的是中西文化中自我意识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充溢着的是自我意识的高扬,蕴含着超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任何真正独立的东西,也根本没有“个人”、“自我”的概念。人人都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即是家,家即是国。衡量是否成人的标准是安家立国,衡量是否成圣人的标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与社会无从分离。有人说中国缺失了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的主人公李尔王追问“我是谁”的执着与清醒。“我是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用证明的。我是老子或儿子,我是天子或臣子。只要看到别人,马上就知道自己是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体意识的萌发受到压抑,个性独立的社会意义被否定,个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的能动性消失,最终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和创新进取的原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综合大观。但就现实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个性自我,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特别是表现在教育方面,一直以来实施的都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受教育者的个性、独立人格消解在大一统的教育要求和整齐划一的教学过程之中。今天教育中存在的、屡受人们指责的千人一面、个性不明、独立性不足的缺憾,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2004年11月1日,美国《财富》杂志的文章认为。中国在主要的科技领域不会很快超过美国,中国要与美、欧、日在科技领域展开竞争至少还需10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朝着科技大国迈进的速度将取决于研究人员如何做到三件事:①、将“关系”转化成知情人的投资;②、将聪明才智的海外移民吸引回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4年,有近60万中国精英出国学习,学成回国的不到20万)。③、将儒家思想束之高阁。儒家学说在中国依然盛行,他对尊重历史的过分强调压制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儒家对权威的顺从仍然是科学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过分的谦虚自卑也大大阻碍了科学交流,尤其是公共场合,对别人的工作提出质疑被视为不好的习惯,会使他人觉得没面子。海归派以其不同于国内同事的坦率直言和寻根问底的精神成为中国科技的主要推动力。

西方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有益的,但就自我意识方面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