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你的肖像描写更传神?
果戈里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初学作文,就要掌握好肖像描写这把“钥匙”。
肖像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可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生动地表现人物,并给读者留下如见其人的深刻印象,往往要运用肖像描写来点化人物,而成功的肖像描写能让我们窥人物一斑而详全貌。我想起了原来初中课本上选入的唐弢在《一面》,这篇文章是回忆鲁迅先生的。其中对鲁迅先生的肖像有几句简笔勾勒:“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仅寥寥几笔,就将一位健康被艰苦工作毁坏的老战士的坚毅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作者抓住“黄里带白的脸”和“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暗示先生健康状况极差;抓住直竖的头发和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表现先生对社会现实清醒的认识和斗争的精神。由于人物特征抓得准确,描绘真实,鲁迅先生的伟岸形象便似高山一样耸立在了我们的心中。现在每提到或想到先生,眼前就会映现出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的肖像来。如果唐弢在《一面》中不做这段肖像描写,可能阅读效果就会大大减色吧?
怎样让你的肖像描写更逼真更传神呢?对于作文初入门者来说,我觉得最要紧地是先做到三个方面:
一、注入真情
肖像描写,一般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但总免不了带着作者主观的色彩。而实践证明,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肖像描写,往往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如开头我说到的对鲁迅的肖像描写就是这样,作者把对鲁迅先生的敬和爱灌注到了自己的观察与文字中。在著名的文学作品中,类似这样的精彩描写是不胜枚举的,正因为作者都是满怀着真情来描写人物,所以,这些人物形象又把作者的感情潜移默化地传染给我们,于是我们也就对人物怀有了自己的或爱、或憎、或恨、或疼的感情色彩。
古人云:“情到深处文自工”,作文只有用真情打造,才会闪现出诱人的光彩。同样,人物肖像描写要想生动,要想传神,也千万别丢掉自己的真情。真情,永远是描写的动力;真情,永远是作文的灵魂!
怎样注入真情?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描写人物之前,确定这个人物在你感情中的位置,是热爱、是厌烦、是敬仰、是批判、是友好、是鄙视……然后饱含着这种感情去回顾他、审视他,让他像播放视频一样活现在你的眼前,来积蓄、酝酿自己的情感。一旦这种情感潮水般涌动,就可以动笔了,这时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自然而然会带上你赋予他的感情。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激情,激情才能“写文”。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情感“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作文时是不可省去的。请欣赏酷比.邱邱的《我们班的活宝》(酷比.邱邱 http://blog.xxt.cn/qiuwenyu)和佚名的《活宝》中的肖像描写:
我们班有个活宝,他是一位有点胖的同学,叫魏钰明。他长着圆圆的脑袋,理着浅浅的小平头,一幅胖乎乎的圆脸蛋,还有圆下巴,圆眼睛,圆鼻子,就连眉毛也是一个半圆形,真是大圆圈里套着一个个小圆圈。
他的优点很多,特长只一个,就是会拉小提琴。他喜欢小提琴,已经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下课铃一响,我们都往外跑,他却在教室里一声不吭地练习小提琴。有时我的心情不好,只要看一看他那圆乎乎的模样,心情一下子就会好起来,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整个世界也都雨过天晴了。
我们这样修福为善的人家,却偏偏地出了个搅天搅地的活宝——小我五岁多的弟弟刘大海。仅他的外型就足以让我蒙受不白之冤,因为“大海”一点也不象大海,而是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小个子,瘦得的确“正看有点像铅笔,侧看像张挂历”。
这两段文字在笔法上有着同工异曲之妙。酷比.邱邱写的是自己的同学,她抓住了魏钰明的头型和五官的特征——“圆”来刻画,这个相貌便突出在我们面前,而这个“圆圆”的外貌本身也迎合了“活宝”的命题。从感情上说,小作者是怀着喜爱、欣赏的心情来观察和描写的,并没有贬讥的意思。而佚名写的刘大海的形象,是从“小”的特征来刻画的,四个“小”和一个“瘦”,加上一个夸张修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是嘲讽的、遗憾的——怎么遭上了这么个搅合鬼!
二、展开想象
人物描写要融入想象的因素。我们描写人物,不是照相片,也不能采用拍照的方式毫无遗漏地全景摄取。我们不仅要如实地记写下人物的相貌神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把想象的因素渗入其中,来补充要描写的内容。因为没有想象的参与,任何描写都是缺少活力的,也都难以凸显人物的特征。如写鲁迅先生的直竖的头发和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是写实,而“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就加入了合理的想象成分,如果不运用想象,不打个比方,对先生相貌的描写就难以做到准确、生动、传神。
怎样进行合理的想象呢?一是根据人物外貌特点,想象他的过去,从生活习惯上弄明白人物具有这些外貌、衣着、打扮的原因;也可以把不同场景中人物的外貌特征综合到一块儿作比较,想象在一个新的场合里他会有怎样的表现。二是在做肖像描写时,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具体可感,形神兼备,我们可以恰当地通过联想和想象,使用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来强化、放大人物的特征。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肖像描写: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里作者写“凸颧骨,薄嘴唇”是抓相貌特点;写“两手搭在髀间”是抓习惯性动作;而写“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巧妙的借用比喻灌输了自己精彩的想象成分,所以仅廖寥几笔的勾勒,就活现出小市民杨二嫂的个性特点。“薄嘴唇”表示她善于说话,惯于应酬;两手的动作,两脚的形状,显示她的泼辣和放肆惯了的脾性。一个四年级同学写《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个头矮小,瘦精精的,皮肤白白的,眼睛细细的,那一头浓密的自来卷儿的“大波浪”发型,谁见了都会以为他是在理发店烫的。他的同事们都说他是缩小了的费翔,我也这样以为。
这段描写里,想象成分也很明显。一是使用叠词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尽管“个头矮小,瘦精精的,皮肤白白的,眼睛细细的”等短语的表意都很模糊,但给人的整体印象却是深刻的、典型的,尤其是后面“那一头浓密的自来卷儿的‘大波浪’发型,谁见了都会以为他是在理发店烫的。他的同事们都说他是缩小了的费翔”的联想非常贴切形象,并借用夸张修辞格,人物形象便格外清晰,性格也就分外独特。
三、动静结合
我们比较熟悉,也比较常用静态肖像描写手法。静态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静止状态时的外部特征加以刻画。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难以写活人物,我们看到的人物都是平面的,像看照片。而人物多是处在动态中,为了更有效地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我们常常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人物的肖像。所谓动态肖像描写,就是在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风度等外貌特征加以描写,从而体现出人物在特定的环境、特殊的境遇中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特性及其变化。这大概是同学们最不敢用、也最不容易用好的一种方法。
怎样实现人物肖像描写的动静结合?一是根据文本情节发展的需要,让人物动态肖像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显露出来;二是抓住人物特定活动中的瞬间的动态形象,就像摄影的“抓拍”一样,进行重点摹状摹态。二者结合起来,动静肖像描写就能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来。
我们来阅读《瞧,这个人》,请注意文中的肖像描写:
瞧,这个人
瞧,这个人脏死了。
小时候住奶奶家,一栋又老又矮的红砖公寓楼,门口不远有个收破烂儿的。
瓶儿、罐儿、报纸、废铁,这人什么都收,天天蹬着他那吱吱呀呀掉了漆没了车座的破三轮车绕着圈子嚎:“收破烂儿啦!”震得满大院儿都是他绵延不绝的回声。他声音又粗又哑还满口方言,说是破锣嗓子,简直是恭维。
这人收破烂,穿得也像破烂,敞怀的蓝布褂,补丁叠着补丁还少了几个扣子;吊着脚的裤子早就脏得辨不出本色;鸟窝似的头发、黑黄的脸上附着拉碴的胡子,时常一脸颓废地倒在三轮车上。我打心眼里不待见他,被奶奶差去送废品时总是缩着袖子,用食指和拇指捏着装废品的袋子递给他,得了钱便一溜烟地跑了。他身上的每个毛孔似乎都散发着尘土汗液的臭味。
他似乎知道大院里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每当受到别人的白眼,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突然一天下了大雨,豆大的雨珠砸在窗户上,噼里啪啦一整晚也没有歇歇的意思。大院建的地方正巧地势很低,坑坑洼洼地全成了水塘子。清早一推门,呼!目所能及处银光灿烂,波涛翻涌,一脚踩下去水直接吞掉了腿肚子,哪有什么路可走?
我们一群小孩子要上学,大人要上班,都是等不得的事。一大群人就这么被卡在门口急得团团转。
“大伙儿——来这边吧!”有个嘶哑的声音在喊,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灰蓝色的人影儿把雨帘硬生生切开了条逢。不就是那收破烂的吗!
这人料到大家雨中出行困难,便早早寻了不少破砖头废石头铺在路上,正好比水面高上一截,能容人通过。
“不要急,一个个来!当心点啊!”他直着嗓子招呼我们,雨不停地下,直接顺着脸颊流进了他大张的嘴巴。
这人又从水里扑腾着挪过来,拿了把伞替我们撑着,自己却仍泡在雨里:“小娃们去念书,注意点啊!别绊着啊!”他的声音透过雨雾传过来,沾上了一层水气,浸得人眼睛一阵阵发湿。
走过他身边,他全身上下早就淋了个透,鸟窝似蓬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耷拉下来滴着水,衣服皱巴巴地贴在身上,眼睛也被风迷了,不停地眨着。“小心!别淋湿了!”走出很远,还能听见他粗哑的嘱咐声。
三天后,水退了,石头砖头铺成的路仍留在那里。他也回归了正业,踩着三轮车到处喊着收废品。院里的人拍他的肩,握他的手,赞他是英雄,一顶一的大好人,他依然是憨厚地笑笑。
瞧,这个人,这个院子里收废品的人。
读过这篇文章,我们眼前一定会真切地留下“这个人”的形象来。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点绘“这个人”的肖像,而正是动静结合的肖像描写,让“这个人”栩栩如生在了我们面前。
“这个人”的整体特点是“脏死了”。怎样个脏法?先来一段静态肖像描写:穿着“敞怀的蓝布褂,补丁叠着补丁还少了几个扣子;吊着脚的裤子早就脏得辨不出本色”,容貌“鸟窝似的头发、黑黄的脸上附着拉碴的胡子,时常一脸颓废地倒在三轮车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真实形象,从外貌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是很艰苦的。这形象我们应该不会不陌生。
接下来动态肖像描写,场景是大雨之中。当大家正为上班、上学而被堵在门道里不能外出时,“这个人”应时出现了,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灰蓝色的人影儿把雨帘硬生生切开了条逢”,还是以往的装束。他为大家铺了一条路,而“雨不停地下,直接顺着脸颊流进了他大张的嘴巴”,“全身上下早就淋了个透,鸟窝似蓬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耷拉下来滴着水,衣服皱巴巴地贴在身上,眼睛也被风迷了,不停地眨着”。此刻,这动态形象是多么让人感动啊!他的质朴、善良、博爱,在一件小事中得到了彰显。当大家“拍他的肩,握他的手,赞他是英雄,一顶一的大好人”时,“他依然是憨厚地笑笑”,把自己内心的大美大爱,留在了憨厚淳朴的笑容里。
成功的肖像描写,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必须是既能突出人物性格,显示形象特征,又能推动故事情节、传达作品意蕴的。我们只要努力掌握“注入感情”、“展开想象”和“动静结合”的方法,就能够打开一扇扇人物的内心之门,让他们成为我们笔下永恒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