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应重视“四个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紧扣新课标要求,从四个方面做好作文指导,从而引领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我手写我心。
一、重视指导学生“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他们在不断的观察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观察的范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诸如留心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平凡事、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等,让学生怀着探究之心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熟悉生活、赞美生活,他们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昆虫动物,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让他们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或带学生参观浏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或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时才会左右逢源。
二、重视指导学生“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不仅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如: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而且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坚持阅读,随时摘录,勤写感受,有意识地加强背诵,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少年儿童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裨益。读得多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对作文“望而却步”的现象就会逐渐消除,“无米下锅”的困难就会得以克服。
为了鼓励阅读,可以采用评奖的方法,如开展讲故事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复读比赛等。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童话、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分类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重视指导学生“实践”
爱因斯坦说:“实践出真知”。其一、学生的实践主要是参与活动。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即兴作文、故事会等,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同时,实践也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方法,通过实践,让学生保持盎然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其二、实践活动中要带真情实感。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我手写我心”。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四、重视指导学生“成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喜爱作文的一条捷径。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获得的任何一点成功。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心,发现学生作文中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都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受到极大地精神鼓舞,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读书,多练笔,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新课改的浪潮,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