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年级里进行了一次阶段性考试,考试过后,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这一段孩子学习状态还算可以,怎么就考这么一点分呢?家长所说的状态可以就是指每天能够完成作业了,上课也能够听讲了,平时也没有一些闲事了。如果和前一阵子比较起来,这个孩子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起码在他脑子里有了学习意识。做为家长来说,既希望孩子有一个好身体,又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成绩。这一目标与老师的要求并无矛盾之处,但是,好成绩的取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说仅仅上课听听,匆匆完成作业就能取得好成绩,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优异的成绩。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没有辛勤的付出,就不可能有优异的成绩。班里的李祯同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刚入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在年级里排323名,这是有案可查的。最近的一次考试我私下里给他排一下,已经达到年级65名,几乎每个学期都要创造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数学成绩曾经在及格线的徘徊,经过努力,到了优秀线,又曾经多次在优秀线以下徘徊。后来,成绩一直在110分以上,居高不下。他是如何取得进步的呢?从初一开始,每天中午他都不休息,他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每天写十道数学题,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定的任务,从不间断。一学期下来,他除了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还比一般同学多写两到三本数学练习册。这个曾经被老师认为“脑子 不够聪明的学生”,现在成了一名反应非常灵敏的学生。身高也由初一时的不足一米五,长成了一米七几的大个子。不仅数学,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几乎每门课他都在进步。如果说总结他进步的经验,那么这几年来,我亲眼所见,就是两个字--勤奋。没有勤奋,就没有他今天的成绩。
开头说的那个同学在小学阶段一直非常优秀,都班里的前几个,上了初中以后,也曾经保持了年级前列的好成绩,然而,现在,他的时间,除了来上课听讲以外(偶尔小声说说话),下午放学先打一阵子篮球,回家后吃饭。吃完饭困了就睡觉,如果不困就写一会作业。头天晚上如果写不完作业,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匆匆忙忙地赶紧补上。复习预习恐怕就没有时间了,更不用说课外拓展了。
现在,社会上浓厚的减负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并不是反对减负,恰恰相反,我赞成减负,特别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进行的加班加点,我非常反对。然而,做为个人,任何一个学生要想成才,要想学有所成,就不能给自己减负。如果一个学生总听社会舆论的,认为自己的负责过重,时刻想着给自己减负,那么减的结果,必然使自己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古人说"天道酬勤",这话是有道理的,无数名人成才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个说法的正确性。还没有听说哪个名人是靠给自己减负而成才的。
减负是社会的事情,勤奋是个人的事情,两者不能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