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第二个刘翔?
在国际田联钻石赛上海站110米栏比赛中,中国飞人刘翔以12秒97一举夺冠,点燃了国人对他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期盼;可是,伦敦奥运上刘翔第一个跨栏摔倒在地的刹那,我们惊呼不已,感叹不断,我们的心每天跟着他的伤在飞翔.
我们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第二个刘翔?
看看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便知道答案.美国一向将学生参与体育比赛视作促进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在青少年体格、人格健全的中学阶段,除了规定的体育课程外,学校的教练还会组织不同的课余训练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同时由学校组织的体育协会还会组织多种多样的赛事,以田径为例,2008年美国参与各类田径赛事的中学运动员达到99.7万,仅次于橄榄球和篮球.一个运动成绩排名全国前100位的学生,如果他在比赛中表现优异,就有机会获得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也是刺激众多青少年积极投身田径的诱因之一.美国知名田径教练雷格曾说过:"田径不是什么赛跑的运动,而是一种运动人口数量的较量.”有了庞大的参与人群,有诸多赛事发掘和选拔人才,也难怪美国的田径明星层出不穷了.
在本次奥运田径跨栏赛场上,我们看到美国选手参与角逐的人数最多,而中国除了刘翔就剩下了史冬鹏。我们只能用集团作战和人丁寥落来比较了.
我想到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重视体育,体育课上老师总要给我们测试,不过关者要补考,毕业时不发毕业证;而且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跑步,老师在沿路负责给每个人发牌,等到了终点还要出示牌让老师检查,感觉那时的自己虽然累,但是大家却热爱运动,老师也一样,和我们一起跑步,一起运动.放学后,总是能看到学生和老师打篮球比赛,而且学校每学期都要开运动会,当时我们最羡慕的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在运动会上跑到最前面的学生.大家一起呐喊助威,那样富有激情的岁月现在却很难找到了.
现在学校却很难再有那样的场面了,我们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一下雨就成了池塘没法出操,而且学生跑步也不像从前的积极,老师也不轻易脱掉自己的高跟鞋,开运动会更是少见,镇上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被选上的学生或者自己不愿意,或者被班主任老师以学习任务重为由给推托,逐渐的学生便不把体育当回事了,即便锻炼也回避田径项目,虽说中考体育35分,可是临阵磨枪的训练也是本着考试而去,试想,我们的体育如何能上得去呢?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把体育当作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发展,如果我们的体育培养模式能和美国一样,那么,我们何愁选拔不出人才呢?如果有一天新的“刘翔”能从普通高校的田径队中走出,我们又何尝不能早日拥有第二个刘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