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我的阅读历程作文

2016-12-29 
我的阅读历程第一阶段:文学、励志第二阶段:+历史、哲学第三阶段:+诗歌、教育学第四阶段:+美学、禅学、心理学、管
 

我的阅读历程

•第一阶段:文学、励志

•第二阶段:+历史、哲学

•第三阶段:+诗歌、教育学

•第四阶段:+美学、禅学、心理学、管理学、自然科学、儿童文学

 

 

•连环画册启懵懂

小的时候在农村上学,家里没有什么藏书,听故事倒是很多。父亲读过书,初中毕业,毛笔字也写得不错,每到过年就有人找父亲写春联。

秋天过后,花生收到了家里,晚上拣花生或者剥棉花桃,父亲就会给我和妹妹讲故事,记得最清的就是《岳飞传》,尤其是岳飞出世和枪挑小梁王的片段。

家里最多的是用编织袋装着的一些连环画。那些连环画是被放在我家房子的屋脊下的阁楼里的,也就是在隔开的界墙上面铺的顶上。我喜欢爬上去玩,那时候总是翻箱倒柜的看,逮着了这么好玩的东西,还有小人,喜欢得不得了。

后来上学了,就把这些拿到学校和同学交换着看。那时候我们也玩抽奖的游戏,许多人一两毛钱能玩一次,目的都是冲着那些摆在地上的画册去的。后来发现里面怎么玩也不好中,只好花钱去买了。我甚至还从家里偷过一些钱,都是五毛五毛的偷的,偷了之后绝对不会乱花,我是舍不得买糖吃的,只买连环画。那时候流行听评书,听过一遍不过瘾,只好买画册——书是见不到,更买不起的。买了一本就和别人换着看。大家手里的都看完了,就开始拍卖自己的一些连环画,现在想起来都很心疼,很多都被我贱卖掉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穷,能从同学手里买连环画挣几毛钱,很困难,只能贱卖。买了之后,继续买新的。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看《杨家将》,有时候大家很多册都看过了,唯独缺少哪一本,就会特别期待,那次等了好几个月的《智审潘杨案》终于被一个同学买到了。那场面,简直让人一生无法忘记,拥有者的那种自豪和威风可以号令所有的人。七八个人挤在一起,坐在墙根的地上,一个人读着一起看,快看完了,大家就开始抢着轮流排队。即使看过,也想自己亲自操作看一遍。后来还流行《呼家将》《霍元甲》《陈真》等一些画册,多数都是当时流行的电视剧、评书。因为看电视不是没电,就是电视机太少。不过我看得比他们多,我家里的画册看完了,后来在姥爷家里又搜出来半布袋,那是舅舅从我家拿走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三国演义》《方世玉》《七剑下天山》等。估计当时看过的至少有几百本,即使现在我家里还放着一套《杨家将》,还有将近百十本的连环画。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自己学着画画了,我的作业本和书上所有空白的地方都是人物白描。栩栩如生的。那时候用心啊,对那些故事中的人物简直太喜欢了。

•名著堆积无暇顾

上了初中,发现还有很多好书呢。

那时候喜欢读书的人,都在看名著呢。一个同学的爷爷有几箱子书,两三天拿到学校一本什么《岳飞传》《儿女英雄传》等之类的书,还都包着牛皮纸书皮,可是那个同学特别小气,喜欢炫耀,却还不让其他人看。我终于没有看过一本。

当时流行很多名著,有的人都已经开始看《平凡的世界》了。我根本不知道。最惹人眼的是四大名著。我那时候也喜欢炫耀。别人看过的,讲得好啊,自己心里就痒痒,不愿意和别人有差距。那时候我们还都喜欢给自己名字后面取一个字,我现在还联系的同学,那时候就有叫文远(《三国演义》中的张辽的字)的,还有叫文龙(取自《三国演义》中的卧龙)的。那时候比的是一种谁知道的多。我还是保留在连环画的时代。

我清楚的记得,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曾经一次“拥有”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三本书。从同学手里借过来,很新鲜的看了几十页,就都放在家里了,放过两个星期之后,就得还,所以基本上就没怎么看。但是即使这样,也很满足了。看了没看,谁也不知道。至少说起来,能跟别人瞎喷一气了。记得一个大我一岁的孩子还专门在家里拿出来他爸爸的《红楼梦》,还是精装的,炫耀一番,说什么是古文的,我眼睛馋得都流口水了。终究初中里没有读过什么好书,印象中只有《呼杨合兵》和《童林传》这样的和评书有关的几本。

也许到现在我的一个癖好都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我现在一旦遇到了好书,就会毫不犹豫的买过来,我要拥有,所以我现在拥有的书多,看的却少。习惯了,一个星期不去书店,就很空虚寂寞。

说实话,那时候,我们是没有什么升学压力的,我还特别贪玩,有的是时间。可是却怎么也没有读多少书啊。因为一种负罪感,我现在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那种对书的情感,犹如曾经失去的父爱一样,一旦拥有,万分珍惜。书可以再次拥有,可是父亲却在我初中毕业前离开了我,永远也不再拥有了……

•文学青春研理论

上了高中,开始流行盗版书了。而且很便宜。因为一个月才回家一次,身上往往会有相对多的生活费。可以少吃点,省点就可以买一本盗版书。那时候买过一本《穆斯林的葬礼》,因为语文老师在看。我买了一边看一边改错别字,每一页上都有十来个——那时候的盗版的确质量很差。这对我来说,还提高了不少语文基础知识呢。自然看得就慢了,即便如此,我还哭了好几次呢。

还买过《红楼梦》,因为阅读困难,错字太多,终于一页页没有看。那时候就知道一个小姑娘同学(现在在县法院上班)上课都看哭过好多次呢。我因为阅读盗版书太困难,就决定不买盗版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也就是在高中时代,我开始了买旧书。当时学校门口有一个旧书摊。我的语文成绩好,是因为我喜欢读书。两三块钱买一本书看,很好的,便宜还有用。旧书摊上有许多好书,当时一些大学的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教材和作品选,我买过,还有评析,为我后来考大学时候也指明了方向,第一志愿毫不犹豫的就填了中文系。

高中生,是文学青年的开始。我喜欢写东西也是那时候开始的。父亲离开后,我坚持了写日记,把一些话无法对别人说的,都写进去。还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写出来。当时家庭对我的影响很大,生活和心灵都是灰色的。当然自己知道这一点,于是就大量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都把那些鼓舞自己的文字摘录下来,弄了好几本。这些都为我的写作和心灵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时还写了《心灵上的第一次革命》。

因为喜欢写作,我开始模仿古诗和词来写点东西,自然的就读了不少的古诗词。作为文学青年,还经常投一些泥牛入海的稿子。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创作”,于是,就买了一些类似《文学基本原理》等一类的理论书来看,目的就是要学怎么写文学作品。还有一些《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等书,读了好多,都是大学的教材。写作自然提高了不少。

当时的写作,第一次从心灵的成长之后,还有意识的转变成了一种理想,要为人民写作,观察生活,对自己生活的家乡和周围的人进行观察,学会了许多东西。并且在高中毕业前夕,写了《我思想上的第二次革命》一文,指引自己写作的方向。

现在想来,那时,我的确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青年,阅读面狭窄,但毕竟还是专心钻研了一番的。对以后——乃至今天,都是有好处的。

•书山有路擦肩过

走进安阳师院中文系,我如愿以偿了,这时才发现,自己在高中就读过一些教材。学习自然不费事。一年级的时候,就发下宏愿,每年读一百本书。

自己以前一直是学生干部,到大学就不愿意干了。后来班主任和同学推荐,无奈做了代理班长,再后来做年级长,再后来入学生会,再后来当系学生会主席,同时加入校学生会,再后来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再后来任校学生会主席兼中文系学生会主席。一连串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可是书却没有读多少。

说实话,那时候我还算是刻苦的,白天不敢旷课,不敢迟到,因为我要喊“起立”。上了课就要睡觉。因为我晚上总是加班,除了活动,还要加班整理别人的笔记,自己再把课堂上的东西熟悉一下。白天自然打不起精神。

面对那样一个让我让我无限向往却越来越远的图书馆,我从来都是匆匆走过的。一个数学系的、校学生会一个部长曾对我说过,一年级时在图书馆能够碰到你几次。后来在教学楼还能看到你几次,再后来就看不到你了。这当然是指我的学习和读书。我笑了笑,说,你如果要是站在校园里,你会经常碰到我,因为我经常在校园里来回做一些事情。是啊,我没有再坐下来去读书。尽管也读了不少历史学方面的东西,可是,对于整个大学时代来说,我总感觉那时候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我没有任何东西装进我的头脑。为此,毕业回望时,我还专门写文章提到了曾经欠下的那笔巨债,至今无法偿还。

大学的时候,我是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的,这是在对自己专业喜欢的基础上。为此还专门研究过历史人物。比如武则天。我曾经和一个历史系的女生交流过,结果人家第二次见到我的时候,就给了我三本关于武则天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的——一个借书证只能借三本书。结果把我吓坏了——因为历史系的高中时的同学给我说过一些玩笑话,我自然把整理了许多的东西搁置了。但读书自然还是在犹如蜗牛一样的缓缓前行。

也就是大学时代,我开始进一步了解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一些东西,因为文史哲不分家。我越来越发现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片对我来说浩瀚的海洋,我至今不知道自己读过什么书,但是,那时候的兴趣却已经开始了。也许是因为视野的开阔吧。因为毕竟高中时代也接触了一点,但都是一些原理和皮毛,尽管自己成绩很好,而且也喜欢。大学里发现自己需要走进去试探一下。终究在拥有大量自己支配时间的时代里没有专门阅读几本关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专著。

这段岁月,为我后来变成一个购书狂和读书狂又一次增加了一些能量。我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因为到大学毕业时,我整整弄了好几箱的书,都是几年里购买的二手书,高中时代的买书习惯,从未中断,可是,我读了多少呢……

•学到用时方恨少

没毕业就当了老师,许多人羡慕,而且是安阳市最好的初中。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教学是怎么回事。觉得教学根本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学生也喜欢,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知识储备相对来说也丰厚一点。

后来毕业了,发现当一个专职教师,不那么简单。

自己教学依然成绩好,可是,怎么教呢?

许多老师和领导开始教自己了。我茫然了。教育理论不知道,尽管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教育学是必修的。可是大学里的课程怎么能和实践联系起来啊。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不懂教学,不知道怎么教。没有任何概念,只是盲目的在教,尽管有成绩,可是从来不曾想过专业阅读与专业成长之间的关系。那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过这些概念。于是师父孟刚军就给我一本《给老师的建议》,还打印一些关于魏书生的管理文章,也见过魏书生的文集。可是,终究没有读。我上班后的第一本专业书就是师父给我的这本,一直到今年才通读了一遍。

班级管理就更不用说了,自己没有任何思想。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城市小孩应该怎么改,刚走上讲台,当班主任,不知道怎么去和孩子打交道。我犯过错误,我被家长写信告状,被学校点名批评。后来还被赶出了学校。

此前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的读书,依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全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在读,读那些书都是给自己读的,读那些书依然是文学、历史、哲学。甚至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学。就是在中学教书的时候,我读到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本书让我难以割舍,买了好多年,一次在旧书摊买了一个十几年前的小册子。后来发现李泽厚的一个文集单行本,在旧书摊上,我一次买了三本。这本书打开了我的一个阅读视野,让我对历史和哲学,乃至美学有了新的认识。

但依然缺少的是教师的专业阅读,我这时候,真的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家歇了半年,那种难受的滋味,我品尝了。而且家庭当时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那时候和师父见了面,问读书么,我说读。可心里想读书有什么用?师父也许知道我喜欢读书,他也许知道我的回答有些牵强,就追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说,终究会有用的。师父说,能这样想就好。

半年后,我要找一份工作,于是去了《安阳日报》社,做编辑和跑广告业务。一个月五百块。试用期两个月,过后再涨。两个月头上,我离开了,因为那样的时光太悠闲,我浪费不起,我愿意坐下来安静的做事。于是参加了招教考试,此时我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地方,还是在讲台上,那是2006年4月,我走进了南关小学。

至此,我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至此,我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诗情纵横术专攻

再一次走上讲台,我的阅读开始了一种更加自觉的时代。

说实话,前期的阅读,基本上是兴趣和爱好为之,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更没有一些自觉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做法,都是率性为之。

这时候,我开始了一种更加系统的,有方向的阅读。主要侧重于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以及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时候的阅读范围可以说是很广泛的,除了前面的文学、历史、哲学之外,还有许多新的地方,增加了心理学、教育专著、美学、禅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等。主要研究的方向侧重在了教育、心理和诗词三个方面。所以阅读的主要内容是这三个。其他的都是基本涉猎。

我的教育研究是从走进南关小学开始的。开始了自觉地进行教育叙事记录,开始了自觉地教育反思,开始了自觉地课题科研。因此,我的教育阅读必须要跟上。身边有很好的老师和领导引路,给了自己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种指引,而且通过校讯通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做得很好老师和专家,他们的阅读让我感到自己一无所知,尤其是刚刚走进小学的范围,更是一片茫然。领导让我上优质课,我必须要加强专业阅读,更要对自己的一些课堂进行不断的反思,因此,许多名师的专著走进了我的阅读视野,窦桂梅、魏书生、魏智渊、王崧舟、武凤霞等。他们在课堂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但是后来,我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实际的操作性的书籍阅读,而是更深入一层的进行思想性比较强的阅读。这种阅读不是那种技能型的,而是带有某种哲学味道的。苏霍姆林斯基、铃木镇一、卢梭、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大师们的作品走进了我的视野。因为这些作品具有开启智慧和思考的意义,我的确发现了自己已经推开了教育研究的大门,走进了一个无比美丽的天地。

在我走进小学上班之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研究生考试,报考的是历史专业,选了古代历史的魏晋南北朝阶段。结果英语太差,没有过线。专业课120多分的成绩都做了废。但是,那个时候,我的确读了一些书的。历史的专业书我读了。这个有功底。可是政治考试,我还是要复习的。就是在那半年里,我认真读了《毛泽东选集》五本。读的特别有味道。那几本书,可以说文字浅显易懂,却又深刻精髓。

之后我因为喜欢古典诗词,于是就进行了一个专门研究,开设了一个学习班,和两个朋友共同来做,目的在于进行更深刻的钻研。这项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我个人来说,是我真正研究的开始。这种自觉的自我研究,给了我一种从心灵和知识上的厚重——这一点后面有具体感受。而且这个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

因为对教育的钻研,我感到了自己腹内知识的空缺,于是自己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研修,目的在于走进课堂,重新寻找一种学习的感觉。于是,这作为开端,心理学研究,成了我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我努力学习听课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佛洛依德、马斯洛、李子勋、荣格、阿德勒等作品,艰涩难懂,我也坚持看了。

因为心理学的大门打开了,我开始洞察自己,开始了走进中国佛学的禅宗,我开始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开始了对人的研究。无论是自我的成长,还是工作的需要。我都打开了一扇通向人类高峰的大门。

于是,我把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我的心理学研究的方向。阅读的书籍也开始更加自觉的选择。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工作重点。

•学海无涯乐作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