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和听雪老师谈诗作文

2016-12-29 
和听雪老师谈诗 *炉中煤 20:13:25听雪老师,你好,仔细看了你的文章,想跟你聊点东西。今天聊的内容是诗,因为
 

和听雪老师谈诗

 

*炉中煤 20:13:25

听雪老师,你好,仔细看了你的文章,想跟你聊点东西。

今天聊的内容是诗,因为你的文字像诗,此前跟你提起过关于诗的一点建议,今天忽然想多聊几句。你看着金子美玲的牵牛花,我说。

 

小牵牛花

(日)金子美玲

记得

那是一个

秋天的日子啊。

坐着马车经过村外,

一间草房,竹篱笆。

竹篱笆下开着

天蓝色的小牵牛花。

——就像望着天空的眼睛。

记得

那是一个

晴朗的日子啊。

 

你说,这首诗像一个叙述的故事。是的,情感恰好就在这淡淡的叙述之中。

首先要有感触。不能触动心灵的事物,不能带来灵感。所谓的诗言情便是说必须有自己的真情,才会有诗。诗歌在内容上不外言情、言志、言理这三点。《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只有在动情处才能流淌出来诗的语言,不一定是江河澎湃,也许是涓涓细流。这一点,在你的文字里有,随处可见,自不多言。

其次,要言之有物。景物是诗歌的必要因素,没有物,就无所谓诗,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纯粹的抒情诗也一样需要用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为物,是画面构成的必须。

诗歌展现出来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文字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画面。不但把自己融入到画面之中,而且要通过文字,把画面构造出来。构造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空间架构。要让整个画面立体一些,流动起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自己的情感缓缓流淌的。这就是所谓的意境。

物,是我们情感的表达,通过物来代替我们的情感,所谓的借物抒情,便是此理。否则文字就显得空洞而枯燥,让人不知所云。这里强调的一点是,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并且物,还要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到了第三个方面。

很对,就是你说的意象。在诗歌中,物,就是意象。所谓意象,通俗的说就是自己的头脑中的画面通过物来构造的,物就是象。而这里的象,是意象,也就是我们所主观选取的。

我们把金子美玲的那首小诗中的意象提取出来,就会发现,里面有马车,村子,草房,竹篱笆,牵牛花,天空。这些都带有一种纯天然的自然之美,不需要修饰。但是,他们的空间布局,却是错落有致的。这种错落有致,就是一种画面质感,一种意境,一幅画。当这一切都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秋天,天气晴朗,令人在自然中留恋,同样,进入诗歌意境的人,定然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意境之美。

第三,要善于想象。诗歌中物的选择,也就是意象的选择,必然是对我们心灵上产生了某种刺激的东西,它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某种思索。比如牵牛花。它在金子美玲的诗歌中变成了眼睛。

提到的想象,则是多种修辞的综合。比如小牵牛花,像望着天空的眼睛。你所说的动静和音色等条件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诗中,牵牛花的颜色是天蓝色。在整个诗歌中,只有这一种颜色,他必然是醒目的。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犹如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第四,诗歌的意境之中,必须有一个东西存在,那就是人。这一点至关重要,人就是一切景物之中的灵魂。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人的影子总是若隐若现的。不管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优秀诗篇,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存在,这个人也许我们看不到,但是却能够感受到里面总是有一个灵魂。我们以中国画来作为分析,自然山水画中,无论是高山还是丛林,总有一种体现人的东西存在。或者是小桥,或者是渔舟,或者是山道,或者是茅屋,或者是炊烟。即使没有人的影子,也定然有人的踪迹。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绘画艺术,其实就是诗歌的艺术。更是儿童诗所应该具备的一个共同点。因为儿童眼中更多的是这类景物。他们能够用自己天然的眼睛去发现,发现的恰好是这些存在于自己周围的东西。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出来就够了。

下面,我们再以金子美玲的诗歌来分析一下。虽然里面没有直接提到人,但是有一句很关键——坐着马车经过村外。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来进行解释。

这些,是学习诗歌写作首先要了解的。此外,还应该了解诗歌本身的一些特点。诗歌具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等几个特征。凝练,也就是字少;跳跃,就是不同于散文;音乐,就是诗歌的节奏感强。这里多说一句,跳跃性,需要的就是思维空间的想象和补充,因为凝练让诗歌的语言文字很少,填补空白的,就是我们想象的内容。

再比如,许多绘画中,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来一个意境,这种写意方式,和诗歌雷同。这种方式叫做留白。就是不要把想说的说完。也就是有余韵,或者意犹未尽,或者叫做言止而意无穷,或者叫做耐人寻味,或者叫做余韵犹存……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才能让不同的人读出来自己的感受。我们只给他们象,而意象只能在读者头脑中产生。这种意象一旦塑造出来,必然是在人的头脑中长时间停留的,这就是高境界的永恒。一旦他们遇到了类似的画面,这种境界会自然的跳跃出来,印象极深。这就是所谓的顿悟之境。这就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为字少,所以容易记忆。

再说音乐性,也就是一种读起来不感到别扭,但却听起来舒服的意思。这是通俗的解释。强调音乐性,是因为诗后面还有歌这个字。二者实际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诗歌本身所具备的要求,是多种艺术的整合,虽然字少,却更体现出来一个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小说家好当,散文家不好当,诗人更不好当。小说是讲故事,散文是说感受,诗歌却不同。诗歌是让人去想象,去感受。我偏不直接告诉你我想说什么,但是,你要是能够通过我的描绘去思考,你一定会懂。然而,诗歌却从来没有人能读得都一样,因为它的跳跃性和凝练性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里面填补的东西,都是读者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是诗人自我的表达。所谓的诗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其妙处就在于此。

那么如何做到语言凝练呢?首先,就是自己的思维要快,因为写诗需要灵感,灵感又是稍纵即逝的,为了捕捉住它,只有跳跃。其次,要把握自己文字的准确性。一句话能少则少。但是,虚词最好少有。这就是句句扎实有物,让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调动起来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捕捉周围的一切,耳鼻眼口手心,五个角度来写。正如你所说,就像枯藤老树昏鸦。一个景物一个词语就能修饰到位,但是几个景物绝对不是并排排列的,而是立体交叉的,甚至是流动的。比如这首元曲中除了静物之外,还有流水,还有炊烟,更有行走的孤旅。这些动态的静物,让人就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的生命,而这种生命一旦被周围的静物、景物包围,他的内心,便可以窥见了。

从诗人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感觉等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则让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更加丰富。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就多处运用了这种感官来描写。

写好诗歌,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说孩子是天然的诗人,因为他们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的。而不是我们要经过理性的加工和剪接,诗人都是感性的。任何时候,优秀的诗篇都是属于诗人自己的。所以说诗人常常被人称为极端之人,他的各种感觉都很敏锐。诗人容易极端,容易感情用事,容易进入到某种境地之中而无法自拔,诗人多数有神经质问题,单身,离婚,孤独,寂寞,自杀等现象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所以诗人更容易为艺术献身,他们特立独行,他们不修边幅,他们能够敏感到因为一件小事而失声痛哭。我认为,你具备诗人的潜质和天赋。

你说,东坡就不如此。其实,东坡也莫不例外。我们以《江城子》为例来看。“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日日夜夜不能忘记自己的前妻,梦里几次落泪,他的内心有着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与寂寞。我们可以从一个人乐观的外在行径,探寻到他内心深埋着的另一面。这种东西不易察觉,但是却可以洞彻。你能理解东坡先生了么?我们再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即便是前面豪气冲天,充满了一种激情与豪迈。但是结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种壮志难酬、抱负无法实现的感叹。同样,另一个高峰的辛弃疾,破阵子中不也是“梦回吹角连营”么?他为什么梦里去杀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现实中无法实现,内心深处,现代话叫做潜意识里,有一种和现实无法相容的情感。最后不也是感叹了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么?

诗人的感性世界,并不完全在于他们的外在表述,更多的是透过文字去追寻内心的那种情愫。这种探寻,就是作为读者的思考,就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空白。他们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读出来。

谁可以读出来?只有相似经历的人可以读出来,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读到一首诗而潸然泪下。这就是所谓的与诗人对话。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苏轼《江城子》中的明月,夜晚,孤坟,松岗,小轩窗,梳妆台,还有那个梦里的女人,以及泪千行来看。这就是物,就是意象,就是意境,就是画面。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卢吗,弓箭,鼓声,号角,连营,白发等,同样传递着这种信息。你说,纳兰容若的《饮水词》几乎都是如此。王崧舟上的《长相思》,解说很好。思乡之情,无比浓烈,催人泪下。山水,深夜,帐篷,灯火,边关,家园,雪花等等。营造出了一个寂静之夜,而诗人无眠,内心无法宁静的两重世界。只是需要自己有颗对周围事物敏感的心,将典型景物组合,加入少许修饰,展开想象翅膀,你就可以创造出来好诗。前提是,你必须要有所感触。犹如有人能够看到一朵牵牛花而落泪;因为花,凝聚了一个孩子天然的童心和情感。这也是每个人心底深处的某种情愫。

我刚才说的这些,在你的文字中都可以找到,随处可见。所以才跟你谈了这些。没有认真准备,不成体系。算是漫谈。你可以有兴趣找一些专门的通俗书籍进行学习。比如先看赏析之类的,结合诗歌创作之类的看,效果很好。你说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去读过哪些儿童诗,其实不用系统。只需要找最好的读就可以了。你不一定要你写,但你要知道怎么写,你要有高度去指导学生,当然不用这么专业的说,孩子是天然的诗人,向孩子学习,前提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要有会思考的头脑。

你说点什么吧,我听会。我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说说你的感受。

听雪 21:43:11

我读诗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搜寻里面的意象,那些景物在脑子里跳跃,对,是跳跃。直至定格在某种让自己感动或入心的画面。如果有,就被感动了。

*炉中煤 21:46:19

你很会读诗,进入第三步了:有物——有景——有情。

听雪 21:47:51

之后遇到这些东西,会有一种难言的情愫。比如我今天读了小牵牛花,我就急切地要去看到它,或是触摸到它。

*炉中煤 21:51:25

你还没有到第四步呢。

听雪 21:51:41

我只会感觉。

*炉中煤 21:53:05

第四步,有人。

听雪 21:53:21

自己吗?

*炉中煤 21:53:31

你已经读出自己了。

但你还没有看到诗人。

听雪 21:54:05

所以我感叹,金子美玲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炉中煤 21:54:15

你是个好听者,但你没有追问。

追问就是对话。

听雪 21:54:32

我不具备对话的能力。

*炉中煤 21:54:47

追问了,她就会告诉你。

听雪 21:55:25

我不懂,我要听,我听了,还要想,想过以后似乎陷进去了,就想不到去追问了。

*炉中煤 21:55:36

你进去了,只是推开了窗户,打开了门,朝里探望。这个时候,是关键。古人说登堂入室,后室才是藏宝处。

听雪 21:56:56

很关键,也很难。

*炉中煤 21:57:21

后室就是作者的内心深处,就是字面背后的话。走进作者内心,不那么容易。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在诗中告诉你他想什么。但是,他们却总是有意的给我们许多提示,许多信息。我们要循着蛛丝马迹,像侦探一样去顺藤摸瓜,去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一点都不难。

听雪 22:00:54

作者的生平或某些经历?美好的事物总是心中的某些希望或是渴望?

*炉中煤 22:01:29

仅有这些还不够。其实很简单,前面几步可以概括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此时可以概括为“摇身一变,神游其中”。能理解么?最后一阶段是“跳出圈外,定目细视”。也就是说,在你进去之后,一定要能出来,进得去处得来才行,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就是你常说的知性阅读了。要不然,很危险。伟大的作品具有摄魂的功能。一旦迷失其中,不能自拔的。

听雪 22:06:21

跳出来就需要与之对话。

*炉中煤 22:06:44

进去了就可以对话。

听雪 22:06:58

对话了才可以跳出来。

*炉中煤 22:07:01

但那时候你是一个复合体。跳出来,才是自己。这时候的对话带有了一种体验后的思考。

听雪 22:07:52

怎么跳出来我很困惑?

*炉中煤 22:08:08

好毒的问题啊,哈哈,这需要功力。

听雪 22:09:19

功力怎么修炼?

*炉中煤 22:10:00

就像潜水一样,多试,慢慢的向深水区走去。有些人不知深浅,一个猛子下了水,结果淹死了。

听雪 22:10:56

那是什么结果?

*炉中煤 22:11:37

只会随着别人哭笑,尽管痛快淋漓,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好听一点的最后成为信徒,不好听的就是木偶或者奴隶。

听雪 22:13:04

这句话我能听得懂。

*炉中煤 22:14:10

犹如一个人去寻宝,见到宝藏的时候,千万不要迷失,只有拿走出来才算到手。许多人在看到宝物的时候太过激动,结果就忘了自己是来取的,不是守的。

听雪 22:14:35

很通俗的比喻,那你从小牵牛花里读出了金子美玲的什么?

*炉中煤 22:17:41

自然,一颗心向往着天空,美好的日子,因为晴朗;牵牛花是自我的写照,生长在竹篱笆下,虽然渺小,但是却望着天空,无限深情,这是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至少是心灵深处的渴望。尽管我不了解她,我能读到这些。除了生长的环境,里面还有一个字是关键——小。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地方,那就是“记得——那是——”这是记忆中的,不是现实中的,那是——因为已经遥远。

听雪 22:22:58

曾经的美好。我在路上见到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

*炉中煤 22:23:58

不要小看这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用词,其实大有深意。可是,她省去了自己现实的东西。这些只有变成作者才能体会到。我现在再读这首诗,眼睛就容易湿润。

听雪 22:25:17

为什么?你看到了作者美好的背后隐含的某种凄凉?

*炉中煤 22:26:44

是的,凄凉。秋天,晴朗的日子,辽远的天空,早已经不在了,只留在了遥远的过去,可是现在呢?也许,更多的是另一种景象,所以才会想起过去。

记得

那是一个

晴朗的日子啊

听雪 22:27:50

就像牵牛花一样,它花开是极其短暂的。那美好,或许曾经拥有,也或许其实就是一种盼望,是一种奢求。

*炉中煤 22:28:40

尽管自己曾经生活在草房旁边,生活在竹篱笆下,可是多么美好啊,因为有天空可以向往。

听雪 22:29:05

这就是她的真实的自己。

*炉中煤 22:29:19

多少人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么?短暂的瞬间,留下了多少永恒和美好的回忆。可是这种记忆中的东西,却映照着永恒的痛楚。

听雪 22:30:54

你很敏感。

*炉中煤 22:31:30

我是诗人。

听雪 22:32:12

散文就是太直白。

*炉中煤 22:33:02

散文需要的是神,人有三魂七魄,但是却只有一个是神。文学、舞蹈、绘画、书法、武术都讲三个字:精、气、神。

听雪 22:34:42

艺术相通。

*炉中煤 22:35:05

越是简单的东西,内容越丰富,比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背后一定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

有多少甜蜜的哀愁

沙扬娜拉

这是再见么?分明是永别,是生离,生离胜过死别的痛苦。你同样可以搜索我的一篇关于《偶然》的解读(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1592243&tempid=0.11068543052993795)。其实任何人的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听雪 22:43:03

是的。

*炉中煤 22:43:42

语言不在多少,正是诗歌的短小,才让许多人喜欢去读,去想象。这就是留白。

听雪 22:48:10

宁愿记下这些美好。你对偶然的诠释,算作和作者对话吗?找寻作者背后的真实的东西,还是自我的顿悟?

*炉中煤 22:50:22

都有。不完全算是对话,对话需要有自己的东西。可以说,那篇文章是在听讲。

听雪 22:52:27

哦,听讲也是见不容易的事。

为什么要写诗啊?在想为什么要教我写诗呢?想到海子、顾城、纳兰容若、仓央嘉措。

*炉中煤 22:57:40

海子、顾城自杀了啊。

听雪 22:57:48

是啊,太纯粹。这是个落满灰尘的天堂,容不下那执着的灵魂的,俗世容不得他们。

*炉中煤 22:58:46

学会享受生活,俗一点未必不好。文字可以杀人于无形,有时候也可以自杀于无形。不要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偶尔也要推开窗子望一望,窗外也会出现阳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