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给孩子减压
我是中学教师,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接触学生家长比较多。“可怜天下父母心”,几乎所有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倾注全部心血,企望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成才。他们总怕孩子不用功、不努力,总是拿着小鞭子不停地赶着孩子往前跑,不问孩子累不累,不切实际的给孩子定指标,要求孩子必须进入前几名,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其实,现在的中小学生真够累的,一早一晚你站在街上瞅瞅,早晨走的最早的是学生,晚上回家最晚的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回家后还要做家庭作业。各地教育部门的领导要政绩,高考升学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升学率、优秀率是考核中学校长业绩的重要内容,更是那些重点学校创立和维护学校声誉的法宝;教师追求升学率、优秀率,因为这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奖金、职称评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金榜提名”,将来能不能找个好工作。这些指标呀、任务呀、希望呀,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肩膀上,都要靠学生来实现,你说孩子累不累?所以,我们不给孩子加压,而是减压,让孩子轻装上阵。女儿在学习上成了“尖子”以后,她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总怕被别人赶上或超过,从不敢放松,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如果我们再施加压力,弄不好会把孩子压垮的。在她们小的时候,我也给她们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是让她们在学习上要学古人那种刻苦勤奋的精神,而不是让她们也去“挑灯夜战”,搞“疲劳战”,更不主张“废寝忘食”。相反,无论是平时还是考试期间,我们都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吃饭和娱乐的时间,不开夜车,不加班加点,不搞突击,让她们在心理上尽量放松。在生活上我们也不特意给她们增加补品、营养品什么的,那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至少对女孩子是这样。即使是在高考前,我们也不让她们开夜车,家里的一日三餐与平时差不多,只是适当调剂一下口味,让孩子吃的可口一点。她爸爸做的菜孩子喜欢吃,只要有时间,他就下厨房掌勺,也没有特意搞什么“营养餐”。试想一下,那些贫困偏远山村的孩子,能多吃两顿肉就不错了,不是照样能考上大学。199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记者张振国采写的一篇报道《大别山中有个“状元”乡》,介绍的是河南省商城县观庙乡。这个仅有3万多人的山区小乡,截止到2002年已有3000多人先后考入大专院校,硕士生102名,博士生16名,在国外留学的8名。《郑州晚报》2002年5月1日刊登该报记者余英茂写的报道《解读中国第一“状元”庄》,写的就是这个乡里出大学生最多的一个村庄,那里是一个“勤耕细作求温饱”的贫困山村,那里的孩子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凭着勤奋,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刻苦读书。当然,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证孩子的营养是必要的,尤其是孩子的早餐一定不能少。现在的孩子晚上睡的晚,早上不愿意起床,不少孩子不吃早餐,身体缺少水分和营养,不能保证一上午学习的需要,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女儿的早餐是从来没有少过的。
大女儿高考前听说不少同学都加班加点,晚上12点以前不睡,早上6点钟以前就起床,要“拼上最后一个月”了。受这种紧张气氛的影响,她也想在晚上延长一点学习时间,我们没有同意,劝她按正常的作息时间学习、休息,有劳有逸,心态放平,精神放松。她爸爸还给她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高中毕业考大学那年,他的一位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是上游水平,那所学校是市里的重点学校,他们班又是年级里成绩最好的一个班,凭这位同学的实力考上一所比较理想的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太紧张了,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多月,天天熬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常常看着书就睡着了,熬的眼睛红红的,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老师和同学们都劝他注意休息,可他听不进去,结果在高考第一天的数学考场上,一拿到试卷他就头发晕,数学没有考好,这一下他更加紧张了,精神上的紧张,精力上的疲惫,导致以后几门课他都考砸了,最后的结果就不用说了。
小女儿考高中,是以郑州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郑州一中的,她能考上一中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事,考全市总分第一则多少有些意外。开学不久,有一位任课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批注到:“希望你永远保持第一!”老师的希望是真诚的,我们也十分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是,我们不同意老师对孩子这样的要求,这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要知道“第一”的包袱是很重的,背着包袱走路是很累的。我们对女儿说,老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我们不去争名次,不要背“第一”的包袱,只要认真地去学,尽心努力,一以贯之就行了。运动场上的长跑比赛,开始跑在最前面的选手,最后常常被后者超过,原因何在?因为跑在最前面的,背着“第一”的包袱,压力太大、太累。小女儿没有背“第一”的包袱,而是按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学习,也不十分看重第一第二的名次,有时考试完,成绩出来,她连总分都不去算,反倒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男孩子常常盯着她,对她的分数特关心,急急地算出他们的总分和我女儿的总分比一比,而常常是哀叹一声:“还是不如这个小妮考得好。”高中三年之中,小女儿的学习成绩虽然没有“永远保持第一”,但她基本上保持在班上的前三名,而她所在的班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一个班。她在郑州市高中化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9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河南赛区的比赛中获一等奖。
小女儿参加高考那几天,每天考试前的晚上,她爸爸就给女儿按摩一会儿头,并说自己学过按摩。其实他哪里会什么按摩啊,只不过是胡乱给女儿捏捏脑袋,目的是帮女儿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就做了两个晚上,第三个晚上他因单位有事,回家较晚,忘记给女儿做头部按摩了,巧合的是第三天的物理考试女儿做错了一道不该错的题。虽然女儿仍然以全校最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但总结高考的经验教训时,还是把物理做错一道题的原因“追究”到她爸爸的头上,说考物理的前一天晚上爸爸没给她做头部按摩。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他有潜力而不去努力,就需要适当的“加压”。小女儿小学毕业后,因学习成绩好被直接保送到外国语学校读初中。初一阶段,她和几个要好的女孩子整天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边玩边学,甚至在上课时“小动作”也不少,凭着她的小聪明,成绩也还行,总在班上的第十名左右晃。她的两位任课老师对我说:“你这小女儿脑袋瓜不笨,就是有点贪玩,不如她姐姐用功。”我也发现她很少在家看书、写作业,问她时总说在学校做完了。每到临近考试时,家里的桌子上、沙发上、床上,摆满了她的书,她一会儿背一背这一本,一会儿看一看那一本,临阵磨枪,虽然考试成绩不算差,但那是“突击”出来的,我们总感到心里不踏实。她该升初二的开学前,一次吃晚饭时,她爸爸对她说:“你是作为优秀生保送来的,不能满足于这个十来名的成绩吧,是不是应该往前赶一赶啊。”女儿当然知道爸爸说话的意思。后来我听说开学后的第二天,她面对那几个要好的女孩子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不陪你们玩了,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引得大家哄笑了她一番。也就是从初二开始,晚上回家后,她看书了,到初二的下半学期,她的学习成绩跨进了班级和年级的前列。
给孩子加压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要适当。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突出外语学科的重点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经过小学推荐又经过考核招进来的,大都比较优秀,这些孩子学习都比较努力,特别是前几名的孩子很难说哪个强。但是有的家长苛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进入前几名,一定要争第一名,其实,他的孩子已经很用功了。还有的家长找到我说他的孩子在小学一直是第一的,为何到了中学就落后了?我告诉他,班上的孩子在小学时都是比较优秀的,原来的班级“第一”大有人在,但现在班上每次考试只能有一个“第一”,在我们班里第十名和第一名一样优秀。不要逼孩子去争那个第一,不要揠苗助长,只要孩子努力了,发挥出了他的水平就可以了,对孩子压的太重,常常事与愿违。放牛娃知道,牵牛的绳子不能拽得太紧,拽得太紧了,牛不但不向前快跑,反而向后挣,那是因为牵牛绳把牛鼻子拽疼了。2002年6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严平、肖敏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走进一个“尖子生”的悲惨世界》,这个尖子生把他的母亲杀了,还打算杀死他的父亲,造成这幕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父母在学习上逼孩子太紧了。虽然这个实例极端了一点,但确需引起我们作父母和作教师的深思。
关于家教
家教,可以理解为家庭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对家庭教师的简称。我们没有给孩子请过家庭教师,我是中学语文教师,她爸爸教过多年的数学,在别人看来,我们的家教条件是很好的,不需要请家教。的确,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对孩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她们在家里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们可以随时给她们提供帮助。不过,我们对孩子的帮助主要的还不是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不是在解答他们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上,而是放在培养她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如何做人上,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除了语文、数学两科外,在理化、外语等学科的学习上,我们也帮不了她们,特别是她们进入高中以后,有早读有晚自习,星期六星期天他们还要参加各种补课、培训班、竞赛等等,除了吃饭睡觉外,她们在家的时间并不多,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比较忙,她爸爸从部队院校转业到地方改作行政工作后,工作忙,离家远,中午不回家,晚上也经常回来很晚,没有多少时间辅导孩子,我们对孩子在学习上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前面谈到过,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她们勤奋认真的学习态度,精力集中、善始善终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合理的生活规律。在做人上,我们也十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她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她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接触过她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老师都说她们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她们和同学相处的也很好,她俩都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我们也支持她们担任班委的工作,既可以锻炼能力,又可以为集体做一些事情。大女儿读研期间,还担任团支部书记。
在生活上,我们尽可能照顾好她们,保证她们健康成长,同时,教育她们在生活上不要过分地追求时髦和前卫。她爸爸请他的一位好朋友、书法家许挺先生写了一幅字,是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挂在她们的房间里,就是告诉她们在生活上应该追求什么,在学习上在做人上应该怎么做。她爸爸还给她们讲自己小时候生活的艰难,我也给她们讲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时,那里农民生活如何困难,那里的孩子上学如何不容易,我们给她们讲这些事,不是要人为地让她们再去吃糠咽菜、去吃苦,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上要知足。小女儿小时候跟奶奶生活了几年,奶奶比较疼爱她、娇惯她,进入初中后,她又是在我任教的学校读书,学习成绩比较好,又比较活泼,老师宠着她,同学敬着她;在家,姐姐让着她,她自己也娇惯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她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当她初中毕业时,我们决定不让她留在本校读高中,而是让她去报考郑州一中。后来的事实说明,让她换一个环境对她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她在一中没有了那些优越感,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公平竞争,锻炼了她的能力。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做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家一个半教师,两名学生,四个人都爱看书学习,家庭的“学风”较浓;除节假日亲朋好友聚一聚外,平时很少摆酒摊;我们不怎么打扑克、搓麻将;孩子学习时,我们尽量不打搅她们;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会耐心解答,对某些问题有不同认识时,争论都是讨论式的,女儿说:“我们家比较民主”。可以说,我们给孩子的是一个安静、轻松、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大女儿学习累了,常常到客厅里和我们聊聊天,心情烦躁时也会偶尔耍点小脾气。小女儿学习累了,会撒撒娇,会和她爸爸“斗嘴”、“打架”,对此,我们很理解孩子,知道她们有些累了,需要放松一下,渲泄一下紧张的情绪。孩子对我们也很尊重,对我们的建议,一般都乐意接受。现在她们都长大了,本事也大了,外语水平、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比我们强,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她们学习、请教,让她们帮我们学外语、学计算机的操作、学怎样上网。她们在大学读书期间,在写作上、在数学上有时还和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在学习上,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同学、是朋友。“润物细无声”,我们正正派派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教育孩子,这就是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对请家庭教师的事,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有的学生家长工作忙,顾不上辅导孩子的学习,或者因自身的能力所限,辅导不了孩子,就给孩子请家庭教师,帮助孩子学习。请家教对帮助孩子拾遗补漏、解答疑难问题确有作用,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做家教的大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中学课程的基础比较好,年纪轻,不但对孩子的学习会有帮助,而且容易和孩子沟通,容易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在我教的学生中也有不少请了家教,这其中,有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但也有的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有个别学生的成绩反而下降。其实,学校的任课老师对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都做了认真准备,老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不比家教差,所以,我主张学生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学校里作好自习,不会的问题在学校问老师和同学,争取把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在校内。如果在校内没有认真地去学,靠每星期一两次家教,来解决一个星期所学的知识,恐怕效果不会很好。还有少数孩子依赖于家教,认为反正有家教,在学校学不学没关系,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做作业不肯自己动脑子,那就本末倒置了。
遗憾和心愿
回想孩子成长的过程,回想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既感到欣慰,又有遗憾。感到欣慰的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孩子还算争气;遗憾的是,在升学、分数、高考等压力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主要用在了孩子的文化学习上,而对孩子的业余兴趣、爱好关心不够,我们自身对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知之不多,所以,也谈不上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培养,而且,在她们上中学以后,整日被圈在校园内,被作业、考试、竞赛等任务压迫着,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其他,孩子连玩的时间都很少,她们俩都喜欢游泳,也仅仅是会游而已。我们觉得她们的中小学特别是中学阶段过的很累,在孩子长大以后,谈起这个话题,她们也感到有些遗憾。孩子回想起自己中学走过的路,也说挺累的,她们说:“打死我也不想再读高三了!”我在前面说过,我的两个女儿都不是天才,不是超人,也不是那类多才多艺的孩子,只是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她们的长处就是做事认真、勤奋。起初,我们也没有都让她们上名牌大学的奢望,后来,随着她们在学习成绩上的突显,逐步具备了考取名牌大学的能力,我们当然支持她们报考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
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学生数理化学的好,有的学生外语学的好,也有的学生在历史文学上成绩突出,还有的学生在文艺、美术或者体育上有特长,正所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成绩稍差一些的孩子不能说他笨,他们也许在其他方面有出息,也许是其他行业里的状元。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祝贺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母亲,我们做母亲的应当爱自己的孩子,不管他在哪一方面有所作为。
今天,女儿都长大了,有人问我 你们把孩子都培养成人了,全都远走高飞了,不感到遗憾吗?不留恋孩子吗?是的,我们对女儿的健康成长倾注了不少心血,我们为女儿都长大成人感到欣慰,当她们为求学而远渡重洋之时,当美国西北航的飞机载着女儿,从北京机场呼啸而起之时,我那颗对女儿恋恋不舍的心被一根无形的线拽上了天,拽到了大洋彼岸,就像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女儿同样也很眷恋父母,孩子哪有不恋家的?记得那年寒假,大女儿假期结束又要返回北京了,临走之时,学写了一首诗:“勤学寒窗又一冬,探亲步履太匆匆。恐惊慈母临歧泪,不敢重吟密密缝。”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练就一双翅膀,教她们学会飞。她们的路还长,她们的天空很广阔,既然她们的翅膀硬了,就让她们自己去飞吧。
20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