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教学“雷雨”后记
“雷雨”,文字精炼,主要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
谈话激趣后直接揭题,板书“雷雨”时,重点强调:“雨”做部首时,第二笔的“横”变成了“点”,第三笔的“横折钩”变成了“横钩”。
初读整体感知时,老师先范读了一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检查自然段所标的序号是否正确,并给不认识的字注上读音。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了两遍课文,并且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检查初读时,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问题: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为什么?魏一豪第一个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1、第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雷雨前;第3、第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下雨了;第5、第6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雨由大变小了;第7、第8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雨停了。”
我肯定了他第一部分的理由,雷雨前,并板书“前”。接着,问:“谁有不同的意见请发表?”冯艺哲立马站起来说:“第3自然段,也应该是雷雨前的。”同学们都为冯艺哲送去了鼓励的掌声。同时,我把板书又进行了修改。
我接着追问:“第二部分写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呢?”刘哲豪接过话茬自言自语地说:“雨中”。我一边板书“中”,一边提问:“那么,雨中都包括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文应该分为三个部分,雨中是第4、第5、第6自然段。”王士翰的话刚落地,莫皓文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认为第7自然段雨还没有停呢,因为,第8自然段才写有‘雨停了。’”我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7、第8自然段,而后,再发表意见是否同意莫皓文的观点。同学们默读后,为莫皓文送去大拇指,我也夸奖他会读书,会思考,还在他的这一课的课题那一页画了一个大苹果,并再次修正板书:
一、1、2、3自然段(前)
雷雨 二、4、5、6、7自然段(中)
三、8自然段(后)
朗读感悟阶段,首先,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并且一边读一边画出这一部分都写了哪些景象。其次,同桌先读后交流。再次,学习小组内先读再交流。最后,在班上展示。学生一边讲,我一边相机板书。
指导朗读时,重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读中品析语言文字的美。如,雨前,乌云很厚很低(压),一丝风也没有;忽然狂风大作,树枝乱摆,蜘蛛逃走;接着电闪雷鸣。“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压”字让学生先做动作,再读,学生就感知了“压”用得好,说明乌云很多很厚很低。“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让学生思考,“垂”可不可以换成“蹦”或者“跳”,为什么?学生说了,蜘蛛尾部会抽死,所以拉着丝线下来的,不能换成蹦或者跳,那样不安全,很危险。我接着追问:“为什么用‘逃走’呢?”学生又讲了,蜘蛛感觉不安全了,它为了保命就很快地从网上下来去安全的地方了。
当学生读第3、第6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看着文字用心读,读出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读着读着,就用声音再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雨中天气的变化是: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雨中景物看不清,天渐转亮,空气渐渐变得清新。→→
当学生读第8自然段,即雨后的景象时,重点品读了“一条彩虹挂在了天空”一句中为什么用“挂”?“蜘蛛又坐在网上了”一句中为什么用“坐”?学生从中知道了用“挂”很是形象,彩虹就像一条七彩的飘带。“坐”用得好,把蜘蛛当做人了,而且,蜘蛛还很得意。同时,还渗透了“虹”与“霓”的相关知识及其不同。
总结扩展阶段,重在让学生对比雷雨前和雷雨后景象的不同,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能很容易地背诵课文。并布置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另外,积累好词佳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这一课的学习上一点也不为过。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感悟语言文字的美,积累好词佳句,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实践中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