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沁园春 雪》作文
学习《沁园春 雪》一文时,我让学生三读此文,以此实现该课的学习目标。首先是自读,要求放慢速度,吐字清晰,声音
学习《沁园春 雪》一文时,我让学生三读此文,以此实现该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是自读,要求放慢速度,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力求脑子里出现词中描绘的画面。自读三遍之后,我请同学们合上书,诵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有的同学诵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的同学诵出了“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还有的同学诵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让大家来纠正诵读同学的错误读音,然后问诵读的同学你为什么对这一句印象深刻。诵读的同学有的能顺利地表达出对所诵句子的感受,还有的在我的帮助下得以表达。我问大家还能想起词中的其他句子吗?同学们表示不能,我说看来大家读得还不熟,还没能和这首词真正交上朋友,那么我们翻开书再好好读读。
大家又读了一遍后,我和他们商量说,下面我想和你们配合着一起来读一遍,怎么配合?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交叉进行,明白吗?同学们说,好!于是,我起头,以我对词的理解尽量地引领着同学们深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在我的引领下,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很快被点燃,明显比自读时有激情了,而且在我的速度控制下,大家的语速也不由地放慢,带有了“品读”的味道。这一遍算是“助读”吧。读过后,我问同学们对比自读时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和不解之处。同学们有的讲自己感受到了毛泽东写这首词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马上有同学补充是在陕北高原上),有的同学说毛泽东瞧不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有的同学问“风流人物”到底是什么人物?这些认识和问题,我一一交给大家去讨论。在讨论之前,我穿插了两则小故事,一则是介绍毛泽东这首词的发表经过,一则是讲述蒋介石曾调集御用文人和毛泽东比文采的故事。两则故事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大家积极讨论,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当代风流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至此,词的脉络已然清晰,我鼓励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遍全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上下阕不同之处在哪?二是上下阕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关键词是分别是哪个?这一遍应该就是“品读”了,“品读”时,我没有要求整齐划一,也没有要求声音洪亮,目的是希望大家把注意力完全放到问题上去,做专注而独立的思考。指出上下阕的不同之处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因为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在潜藏着对学生“文感”的考验,学生必须努力去比较,品咂,反复体会,方能得出答案。让学生蹦一蹦,然后得到成功的桃子,这是践行了张富老师所主张的“跳摘”理论。同学们在区别不同之处时,思维的维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有的同学指出内容上的差别,一是写景,一是写人;有的同学指出表现手法上的差别,一是描写,一是抒情、议论;有的同学指出句式上的差别,下阕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式不同于上阕……同学们的眼光体现出这堂课的生成性,他们的认识无不展现出他们积极而鲜活的思考力,对此,我一一有针对性地予以表扬。说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词,“望”和“惜”字立刻被同学们抓获,我有点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两字大家毫无疑义地明确了下来?同学们笑曰:“老师,您读的时候都语气都很重呀!”“噢,是吗?看来,知师莫若生啊!”
三读《沁园春 雪》,我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名篇,自我感觉基本上贯彻了诗歌教学的“读、品、鉴”理念,做到了简约而有节奏,丰满而不累赘。不足之处,还望博友们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