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形成学生的健全性格。
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的性格健全放在首位。因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处事。千万不要狭义的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学生学知识、会考试。只有学生具备了完整并健康的性格,才能说我们尽到了职责。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只有如此,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走向社会才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否则,单纯地关注学生学业,并且考死记硬背,接受性学习、大题量训练,即使学业成绩提高了,恐怕也只能是一名书生,甚至是书呆子,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自主,是成功的前提。自主,不是让学生自主就能自主,要靠课堂上的放手、民主、激发、期待来培养、训练。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定,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照,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允许学生走弯路、出差错,只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比较、去实验、去推敲、去创意、去实践,就是课堂的成功。课堂不要简单的使用达标率、高效益来衡量,要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强化,主动承担的意识来判断。
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到问题能思考比认真听教师讲解更重要。思考而未找出解决方案,继续思考,或者主动翻阅相应的辅助资料、上网查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比做一百道题更有价值。这不光看到学生对知识学习多认真,一丝不苟,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有困难不算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主动承担,主动解决,主动完成。就这一的,就是已具备了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父母与兄弟,而靠我自己。
自信是勇气的孪生兄弟,自信是靠成功支撑。我尝试、我成功、我自信、我勇敢、我有为。“做”是自信的基石,课堂上让学生谈一谈、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试一试、用一用、作一作,做中思,做中学,做学合一,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在师生互动中,在教学相长中、在辩论切磋中,在启发感染中形成自信、大度、我能行、我聪明、我敢试、我承担。
自强不息,不甘人后,不当小兄弟。自我奋进,自强不息,不用扬鞭自奋蹄。永不满足,知耻而勇,不偏不倚,不照搬照抄。有观点,有思想,有个性,另辟蹊径,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到长城非好汉。在课堂上,善于用批判思维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索未知的胆量及勇气,不苟同,不复制,善于创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不落俗套,敢于问难,敢于质疑,敢于破规,敢于试探,天生我才必有用。建立有为才算生命价值的观念,不然与动物何异。
探索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业,是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种素质。由文本教材的课例,而引发自己的思考,对某一课题形成自己的专题、专利、专著,对知识的探究形成一种对任何事物、事情的逆向思维,多元解决的思维方式,是认识的宝贵财富。
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人际关系是走向社会的第一堂课。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是为人生的奠基工程,课上的小对子结伴,同学发言时静听、悦纳,对有困难、疑惑的同学主动帮助,发言时能礼让三分,学会谦让、尊重,都为人生的行程打好基础。
划定以上内容,感觉自己的理念基本到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欠缺。一、做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总自以为孩子还小,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所以总想像妈妈一样“揽”在怀里。反思一下,自己就是不信任孩子们,其实就是不尊重孩子。二、一年级的孩子需要一些具体方法的指导,譬如:1.如何阅读数学文本:怎样看文字,怎样看图,从文本上读懂了什么;2.如何由文本联想开去:想到了自己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类似问题,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3.如何表达自学的成果,如何找准自学时的疑难,怎样找到解决疑难的途径;4.课堂上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接受或批评别人的观点等等诸多方法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下学期训练的重点可能就得是这些具体的方法了。所幸这一学期也还有所得,比如教给孩子们如何阅读文本、遇到问题画画图或摆摆学具等变抽象为具象的方法,这也还算是一点小小的成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