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术”与“道”
今年暑假读了六本书,却感到自己却没有阅读后的喜悦,自己思维的深度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或改变。
从6月24日到8月26日我先后读完了万玮的《班主任兵法》,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和博恩·崔西的《目标》。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自己读的书,《班主任兵法》是教我们怎么管理学生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教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的,而张德芬的三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则是告诉我们怎么在城市的喧嚣中守住心灵的宁静和美好,让自己过得更快乐,更平和;博恩·崔西的《目标》则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该怎样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实现目标等等。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方法的介绍。我觉得这些都是“术”类的图书,它们只能拓宽我的眼界,拓宽我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却无法启发我更深的思考。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作者的书不好,这些作者能写出这样的书,是基于自己的实践,而这些实践是在他们基于对自己某个领域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达成的。我感觉自己是漂浮着的,是什么原因让我读了六本书却收获寥寥呢?
8月26日下午我拿起了校讯通在十届书香班级启明星奖中奖励给我的图书《迷人的阅读--10位名师的秘密书架》中找到了答案。从这10位名师的秘密书架中,我发现自己缺乏专业理论书籍的引领,缺乏一些深度阅读的书籍,以引发我新的思考。而这些教育理论书籍则是阅读的“道”。以前读周国平的书,虽然是寥寥数语,却能让我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发现,有所改变。是因为他的书中有“道”,我能在书中悟“道”。是的,我现在是该我为自己的理论素养进行充电的时候了。所以面对新学期的到来,我的阅读也要由“术”类的阅读转向“道”类的阅读,我给自己订了新的阅读计划:
一、在这学期5个月的时间内,我要用心地读通、读透三本教育理论书籍: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卢梭的《爱弥儿》和洛克的《教育漫话》。这三本书我以前都看过,发现自己“啃”不动,没有耐心看下去,几次拿起来两天又放下,没有真正读进去。这三本读完后要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
二、完成两本专业书的阅读Hammer的《How to teach English?》和《常见的英语小游戏》。
我需要用专业的教育理论来滋养自己,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让自己在专业领域变得更成熟和稳重,做一个行走在阅读路上的读书人!加油!
(请校讯通的朋友们监督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