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我们应“另眼看待”
——班主任工作案例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的我,带着些期许,又迎来了一张张陌生而天真的笑脸。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有些溺爱,同时个别孩子由于没上过正规的幼儿班,孩子习惯差,性格脾气比较顽劣。个别孩子还喜欢特立独行,做任何事喜欢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在短短的几个月中, 点点滴滴的呵护中,孩子们学会了很多,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与收获。
(案例1)不被遗弃的学生
上课了,李伟还没有到校,父母离异的他,一家人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父亲由于妻子的离去整日酗酒,,家里连个电话也没有,怎么办?只好再等一会儿,正在上课的我,突然被一下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我开门一看,又是他——李伟,经常迟到、整天脏兮兮的(我给他的新书包也不例外)。正愁找不着他,又害怕他会出什么事,看到他我不由得火冒三丈,“你怎么又来晚了?”“吃饭了。”又是同样的理由,我生气极了,“吃什么饭吃到现在?”“烧饼。”我愣住了,不再详问由他进班。下课后,我忍不住走到他面前,听他给我说明原因。今天父亲又喝醉了,连早饭也没吃的哥俩等父亲回来弄饭吃一直到现在。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惭愧至极,太可怜了,我拉住他的手跑到办公室,把给女儿准备的奶递给了他。待他喝完后,我把本子铅笔放进他的书包里对他说:“孩子,努力学习吧?人穷志不短。”
第二天我下座位改作业又走到他的座位上,只见桌子下面碎纸满地,周围的同学都说是他扔的。我气得一下子把他的书包拿了出来,大声说:“你怎么那么不争气?我给你的本子怎么撕成这样?”他委屈地说:“那不是我撕的?”原来其他同学欺负他,把撕掉的纸都扔在他的桌子下面。我错怪了他,“对不起”我向他道歉。他含着眼泪拿起作业本让我检查,作业本上的字体令我吃惊,字体虽然不太工整,但这是借着路灯完成的作业已经很不错了,我在他作业本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良字。他高兴地笑了。自那以后,他的作业越来越好,上课注意听讲了,也不捣乱了。
(案例2)他是个最棒的孩子
许××是我们班一名很有个性的孩子,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有些溺爱,课堂上总是随随便便的,就是坐不住,但幼儿园有一件令他十分骄傲的事,河南省珠心算比赛第一名。为此我深感头疼,也经常找他的“麻烦”——批评教育、向家长告状……但一切都于事无补,反而他的逆反心里更强了……
一次周会课上,我正讲得兴致勃勃,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被称为“机灵鬼”的许××又开始做小动作了。由于坐在第二排,他又开始向前面的女同学发起攻击,朝我得意地笑笑。真不忍心打破这宁静的课堂气氛,怎么提醒他呢?情急之下,我伸出手抓住他的手说:“这是一双勤劳的手,我们班的卫生流动红旗有他的一份功劳,大家掌声鼓励,”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又说:“许××还是计算能手呢!”没想到,许××好象领悟到了什么,马上坐好了。下课时,许××得意地问我:“老师,我刚才表现得好的吧!”真庆幸,我没有当众批评他。放学时,妈妈来接许××,他高兴地拉住妈妈的手说:“妈妈,今天我听讲很认真,老师表扬我了!”见这一招挺管用,以后在任何人面前我不再说他的缺点,他变了,变得爱学习、自己管住自己了。
(我的思考)
上面这两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反思。我不得不承认,我在很多次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总是火气很大,甚至觉得嗓门不大就很不过瘾,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总是觉得只有这样的批评教育,才能使学生引以为戒,过而改之。其实不然,尤其是后进生。这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中、差,,就象是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一样;还未成年的学生的个人表现亦然,这是一亘古不变、始终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时的掉队是很正常的,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并且必须面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做到宽容忍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形成后进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二是教师教育方法粗暴、不人道所至;三是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需要教师用心灵把这沉睡的思维唤醒。 “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那么,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后进生个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一、抓住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再差的学生总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总会有某些闪光点可被发现。。因此,教师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比医生寻找病因困难得多。医生可以借助X光透视仪器、胃镜、超声波等医疗器械寻找病因,教师凭什么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足够的耐心”,指导后进生到大自然旅游,帮助后进生找回“自尊”来“沙里淘金”,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他用自己转变后进生的成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通过对后进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转变后进生的过程中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后进生兴趣、找回自尊入手进而转变后进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后进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二、后进生教育的过程中的“距离战”。在平时与后进生交往中一定要热情相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被人爱,自己先爱人。作为教师要想换取后进生对你的信任和对你的爱,首先必须做到爱后进生。平时注意扩大与后进生的接触面,了解后进生、熟悉后进生、主动地创造与后进生心理沟通的条件,对待后进生的困苦,要热心相助;对待后进生的忧思,要热心化解;对待后进生的进步,要热情肯定。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的过程中用热情去感染对方的心灵。同后进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气氛,使后进生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后进生有了这种体验,就会把你当作“自己人”,从而产生心理沟通的愿望,进而寻找到心理沟通的契机。
三、以人为本,用爱心点燃后进生。爱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现在“以人为本”的口号很时髦,却很少有人能够全面理解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很大意义上是说要使每一位受教育者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爱护。成功的教师眼里并不是没有后进生。只是我们没有歧视后进生的心态与行为,给了后进生更多的关注。
同行们,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吧,披沙拣金、朽木成才更能体现你身为人师的价值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