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讲解练习册时,改变了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因为我发现这种办法基本上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成绩不好的学生听课的目的基本上是在记答案,成绩好的也厌倦.而老师呢,也累得不轻.这种传统讲法,更无法适应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来说很不公平,因为好多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一知半解,还有一部分人基本完全听不懂.替他们着想一下不难发现,他们坐在座位上一节课又一节课傻愣愣地坐着,那种一直重复的枯燥就是一种煎熬.再加上偶尔遭到老师的白眼,同学们的嘲笑,这种日子真不好过.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我真佩服他们的耐力和坚持,也怪不得一些孩子刚初一就选择退学.这是我们老师失职呀,更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悲哀呀.
为了能尽可能让每个同学课堂上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为了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思考的习惯;为了优等生能够能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上可以更上一层楼;为了和孩子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办法处理练习册:
第一,分层次布置家庭作业.我对学生一直实行分组管理,每4人一个学习小组,为了分层次教学,四人按成绩从高到低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在小组中的组号不是固定的的,每次考试或单元测试后都自主重新排号.4号学生是基础最差的,我就布置最基础题目,以次类推,一号会有一些拓展型的难题,如果有余力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完成不属于自己的作业,但是不强求.然后利用课外时间,采用互帮形式互相检查、讲解,一号和三号互帮,2号和四号互帮.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优等生组成的数学顾问团解答;再处理不了老师来处理.这种分层次作业的方式减轻了部分孩子学习的压力,减少了他们抄袭作业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独立完成作业的成功感激励着他们向新的目标迈进.
第二,学生当老师.苏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让他们自己来当老师就是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他们消化已学知识,给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每节辅导课,都会有孩子自主参与讲题活动,不同的题目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同学讲解.我这里说的是自愿,因为经过多次的引导和磨合,孩子们现在都有很积极的自我表现力.而且讲题的同学同时会得到相应的"成长金币",互助的那位同学也会获得讲解同学二分之一的"成长金币".这样孩子们真的都很积极,课下小组合作也很好,有些孩子还主动备课练课.虽然他们的授课方式很稚嫩,但是偶尔也会有意想不到精彩.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讲题的过程中体验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快乐,这可能比独立完成作业的欢乐还要丰盈,这也算是孩子自尊感的源泉之一吧.
第三,老师有选择讲解.在同学们自我展示之后,我会让不同组号的同学说出还有哪些不懂的题目,先从四号的作业讲起,接着才是3号2号1号.对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我会给予鼓励和表扬.今天上课时,平时不太爱数学的3号赵宣博竟然咨询了一个一号的问题,我问他是不是把一号的题也做了,他点点头说:"做了,但是没弄明白".我几乎有些感动地肯定了他的做法.我讲题时有个习惯,习惯找两个同学在黑板前当我的助手.这次其中一个就是赵宣博,这是一个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过有些难度,我耐心地讲给大家听,好多同学都听懂了,可是赵宣博还是一脸迷惘.我考虑是不是我讲的不够清晰?还是他在某一点有疑惑?终于我发觉原来他是对甲乙两个量的关系搞不清,设了甲为X,乙就是40---X,他还是缺乏对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的思维习惯,我就把字母换成具体的数,给他一次次创设情境,一次次列举生活中数字的例子,终于他脸上的灰暗的云层慢慢舒展开来.每当看到我的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疑惑到顿悟,我比自己进步还要高兴!就这样陪着学生笑、陪着学生成长,心里乐开了花.然后我让赵宣博把这个题按自己理解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听,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欣然答应了.讲的是否到位,是否生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老师的点拨下明晰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心.
最后用苏木林斯基的一段话结束我的论述:"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