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请还“我”一个全身作文

2016-10-27 
请还“我”一个全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新解(附评按)听说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请还“我”一个全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新解(附评按)

听说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文章最后多了一部分关于伯父鲁迅除夕夜放花筒的事,一个老师问我,这个故事怎么体现“伯父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的主题。我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原文,在结尾的地方的确存在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年的除夕,我们全家都到伯父家里去了。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他们每人捧了一大堆,走到院子里去。我们捂着耳朵,躲在玻璃门后面,睁大了眼睛望着他们。四扇玻璃门,我们三个和海婴一人占一扇。伯母和妈妈站在我们旁边。

爸爸放的是爆竹,声音很大,可怕极了,虽然关紧了门,捂住了耳朵,也照样听得见。我们紧张极了,气都不敢透一口。

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乐来。那时候,他脸上充满着的是那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而原来的课本上的结尾时这样一句话:“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历来这篇文章的主题被定为“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那个老师说办公室里的一个老师去年讲过公开课他们一直这么认为,不仅仅是他们,而是以前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讲的,因为教参上就是这样教的。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要把“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当做中心句呢?

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明白,这原本就不是写鲁迅这一方面的文章,哪里有一个侄女写伯父这样的文章呢?她根本不会把自己的伯父写成那样一个憎恶旧社会、一个战斗者的姿态的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伯父写成一个民族魂,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些都是政治口号,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女,这里所写的都是“我的伯父”,仅仅是把鲁迅当做一个人来写的,把鲁迅当做自己家庭里的一个亲人来写的,而不是那样的一种高调赞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鲁迅生活中的另一面,才能然我们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存在的,而不是被神化,被偶像化的一个人。在侄女的眼里,伯父就是一个人。那位老师问“谈碰壁”这件事不需要讲太深,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原本就是笑谈的,而且我的“恍然大悟”也并没有真正懂得伯父说的话的意思,所以大家才会“哈哈大笑”。

我们继续说说原来文章的结尾一句话,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是被人为的分成了五个大段落,在人教版的课本上历来是把这句话当做关心女佣阿三这件事之后的一个强调,而不是单独成段。这样就清楚的让我们知道了,这句话应给有这样两个作用,第一是强调了对女佣阿三的关心,另一个作用是解释了前面第一段我的一个疑问。

我很高兴有些教材的选编者能够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给原文动手术,最后变成了“阉割”,添加上那么多政治色彩和所谓的思想深度。这是对作者和作品的忠实,更是对鲁迅这个人的忠实。

去年的时候,我就没有按照教参上的主题进行上课,当时没有留心这是不是一篇被人为删改过的文章,这次得到印证,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谈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我们有必要先看一看第一段文字的内容: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开头第一段才是关键,“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段话和接下来的四件或者五件小事构成了一个总分的结构,而且作者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我以前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只是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所以后面的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几件事中,我都不能理解伯父说的一些深奥的话。这是一个孩子真是的感受,我尽管不能理解那些话,但是我却能够记住那些事,那些事让我今天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自己的伯父。这就是作者惊异的原因。

但是最关键的地方是这段话的后面,“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接下来的所有故事都是在回忆自己伯父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回忆的都是伯父的音容笑貌,还有那永远不再的爱抚。

这是我的眼中和别人眼中不一样的伯父,贯穿全文的就是对失去伯父的悲痛和对伯父的深切怀念。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想到这些,“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在作者眼中,伯父的快乐,温馨,慈祥,自然,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这些小事都是从声音与行为、外貌、神态以及对我的影响来写的。这里面不必要谈及太多的社会背景。只有笑谈碰壁的时候稍微谈到就可以了。因为我当时根本就不懂伯父的话。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故事中的重点就不难发现许多这样的句子: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谈《水浒传》)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
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笑谈碰壁)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救助车夫)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乐来。那时候,他脸上充满着的是那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放花筒)

仔细读这些文字,我们就会发现,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只有伯父的音容笑貌和爱抚。而关心女佣阿三只不过是一件很短的补续,那是为了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消除我的一个疑问,也是为了照应开头部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吊唁。女佣的身份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同样写救助车夫也是因为车夫是穷苦人,这也是为了照应开头部分的,各色人等来吊唁,这也是交代我的一个疑问。在这件事之后,我只看到了这样一张脸,“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伯父当时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当时的话也很深奥,我不能理解也没记住。相反,我“清清楚楚”的看见的、感受到的只是伯父的表情,还有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的抚摸。文章的落脚点都在作者自己的感受上。这才是理解文字的关键。现在想起来伯父的表情,才似乎懂了,懂得只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来吊唁,懂得了伯父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了。

我觉得之所以把最后一段加上,原因就是理解的偏差,阉割了文章原来的整体性。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添加上的最后一部分的文字:

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乐来。那时候,他脸上充满着的是那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留在我的印象中的依然是这样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个生活中的伯父的形象。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让我难忘,真正感人的让作者难过的,是鲁迅的这种此项和自然和谐。也只有这些才会让我想起来一切都不会再和我在一起了,我的眼泪才会掉下来。

我为还给文章一个完整的身体而欢呼。

作者评按:

作家写文章本来就不是为了教材而写的,教材选用了也就罢了,这是好事选用一整篇文章让作品成为经典;选用不了一篇选用一段也就罢了,也还是好事,至少可以让作者出出名;即使一段话也用不了,能提出来一句有用的话这也是好事,至少可以作为警句对人有所启示;如果不是这样,把人家的文章进行加工修改,这也算是好事,至少可以规范使用我们的语言。可是,如果别有用心,想用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这就大大的不是好事了。

我于是想起了古代的几种刑罚。

选文章只用标题,这类似于枭首,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名著节选便是;选文章只选一半,这类似于腰斩,鲁迅先生之《故乡》被选入时仅留《少年闰土》一节便是,让人不知少年闰土在全文中是何地位,具有怎样深远的意义;选文章删去不少部分,这类似于膑刑,课本中《最后一头战象》便是,让人对许多问题猜测而不能明了,漏洞百出;选文章不用结尾,这类似于刖足,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入选时便是,似乎外国的社会就比我们的旧社会更残忍更冷漠才是对的。这些刑罚够残酷的了,可是,这还不是最残酷的,更残酷的还有把一些文章的许多细节给砍去了只留主干的,这类似于像吕雉那样把人的四肢削掉装在一口缸里做成人彘,这些至少还算保留了一些主要内容,但这不算最残酷的,最残酷的还有把一篇文章给拆卸开来类似于五牛分尸的。季羡林老先生之《怀念母亲》便是来自作者三篇文章被肢解后的组合,难怪读来甚觉晦涩难懂。如果说,这算是残酷,那么对于中国许多人来说,还有比这更为残酷的,他们从一篇文章中随便提取出来一句话,不管上下文想说什么,就随便断章取义,把小伙子对经历了一次灾难之后心仪的少女说的那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爱你,我也会一生守在你身边”这样感人肺腑的铮铮誓言,变成只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爱你”的冷漠与拒绝,那将是多么让人心酸啊。可是,中国人习惯了这样从别人文章中把一些语言进行摘取,然后拼凑,传达出来另一种意思。这方式类似于政治宣传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历史上最为惨不忍睹的刑罚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古往今来所谓的那些名言警句,无不是此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