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追求与反思,本文作者为网友,是一篇高中作文,全文共计15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当时,既有曹操、刘备、孙权等地方诸侯驰骋疆场,纵横天下,意图建功立业,统一中国,亦有众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将急于扶保明主,拜相封侯。
刘备似乎正统的意味更重,仁义忠厚,有情有义,知人善任,德行兼备……浓墨重笔之下成为《三国演义》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之一,也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典故,个个精彩纷呈,栩栩如生。
在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故事中,刘备为了实现抱负,放下皇族身份,委身屈就诸葛亮的茅屋,虽然遭遇三番推辞,但最终用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恳打动孔明,得到了不可多得的辅佐人才,成为其事业起步的神来之笔,脍炙人口,经世不衰。而他的仁义道德也是后人大加渲染的品性。
不过回头看过来,尽管刘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在三国对抗的舞台上却并未占得上风,最多也只算得上是一代枭雄,称霸一方。
究其原因,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便是“三顾茅庐”这样的传世经典,也只是得到一个诸葛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刘备所谓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如果刘备能有三个、五个诸葛亮…..那又会是什么情景呢?细观刘备身边的谋士、武夫,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倒是一些委以重任的干将,每每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反而给予刘备致命的打击。所以刘备所欠缺的,恰恰是他赖以发迹并得以成功的“三顾茅庐”精神,没有在这之后续写精彩。人才的匮乏,成了刘备的短板,这是刘备只能偏安一隅的重要原因。
刘备的宽厚仁义,向来是世人传颂的美德,当年曹操攻打荆州,刘备不顾妻儿安危,只求百姓平安,使自己的军队折损惨重,元气大伤,被传为佳话。可也正是这种所谓美德,终究使他不能成就伟大。有道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说的就是要善于取舍。曹操的奸诈和阴险给人以反面的形象,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有着客观存在的需要,所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不二法则,刘备不在招贤纳士方面作文章,不在增强自身实力上下功夫,务实不足,作秀有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人留下取舍失当之感,有沽名钓誉之嫌。而刘备的“眼泪”和“宽厚仁义”在群雄争霸中也更显得苍白无力,不得要领,也决定了他不会走的更远。
思路又被拉回到现实中,在我们学习的道路上,尽管压力巨大,险滩重重,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因此我们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坚持的恒心,要有百纳海川的胸襟和求学如渴、不耻下问的心态。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进而迸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变挫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学出精彩,学出快乐,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至于“有所得必有所失”就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因特网络已经颠覆了很多传统的游戏规则,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不断创造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震撼场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在飞逝,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一定要学会把握好几个重要的阶段,走好关键的几步,这样就不会有“因小失大”的遗憾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所谓“舍得”是一种境界,我们要努力去实践,“舍弃”干扰我们实现目标的各种诱惑,“获得”实现抱负的真实本领,在不断提升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标准的同时,均衡发展,突出优势。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不为功名所诱,不为世俗所扰,潜心治学,苦中寻乐,活出自信和自在,展示自强和自立。
这也是在读《三国》评刘备中给我的点滴启示。
追求与反思 费宇涵 15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追求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zhui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