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革命的变奏——读《牛虻》有感,本文作者为网友,是一篇高中作文,全文共计18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无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牛虻
他死了,可他的确是一只快乐的飞虻,一只精神的飞虻。
一、十三年的变奏
耶稣只在十字架上钉了六个钟头后就从死而复生了。而他在十字架上钉了整整十三年,承受无法承受的痛苦,演绎一场十三年的变奏。十三年前,他长得很精致,长长的睫毛,纤小的手和脚,轮廓鲜明,有着天使般纯洁的心灵,他那柔软而敏捷的动作姿态,就像一只驯服了的收起了利爪的豹子。十三年后,经历了南美洲炼狱般的生活,他变得身材矮小,黑发黑须黑皮肤,右脚跛,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脸上有可怕的刀痕,患神经质的口吃。他傲慢、冷酷、老练,舌头就像利剑,让人窒息;他的讽刺,像一团永远喷发不完的烈焰。
十三年前,他深爱着他的神甫蒙太尼里,因为神甫,他深入研究各种福音书,他深信上帝,他深信万能的主。十三年后他得知了与神甫的父子关系后,他成了青年意大利党“短刀会”的一员,他成了一名无神论者,他用泼辣的讽刺抨击红衣主教,同奥地利殖民统治者斗争。为了革命,他放下了亲情和爱情,为了革命,他献出了生命。
十三年的改变,实在太大了。
尽管十三年的变奏,但总有一样是不变的。十三年前,他郑重的说:“要把我的生命献给意大利,将它从奴役和贫困中解放出来;要把奥地利人驱逐出去,使意大利成为一个有基督,没有帝王的自由共和国。”十三年后,这个连意大利国籍都没有的年轻人实现了他的梦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意大利。
二、亲情的变奏
在亚瑟眼中,蒙太尼里曾经是他心中的神,他可以敞开心扉和他谈任何事情,他可以和他一起去漫游阿尔卑斯山脉,他可以从神甫那里得到他失去的亲情……蒙太尼里是亚瑟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然而现在在牛虻的眼中,充斥着对蒙太尼里这位红衣主教大人的攻击、嘲讽和怨恨,他发表抨击蒙太尼里的文章,他扮香客揭开蒙太尼里内心的伤痕……
但在牛虻的内心深处,对蒙太尼里有着不会改变的爱。他们二人在牢狱中相认时,这种爱展露无遗。
但是,这爱改变了。这爱是与精神信仰绑在了一起,它们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两个人的相见,是两种思想的碰撞——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与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这场精神的战役结果双方都受了致命伤:蒙太尼里失去了他的爱,同时也爱他的儿子;而牛虻将赴刑场,接受军事裁决。
当我们为蒙太尼里的忠诚而赞叹时,蒙太尼里已经输了。尽管他是一位毫无杂质的主教,尽管他给人们带来了上帝的福音,尽管他受人们崇敬与爱戴,最重要的,尽管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但这一切都只是华丽的外表,掩盖不了他内心的恐慌——宗教信仰本身的黑暗与虚伪。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本质的价值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精神应该是崇高的、先进的、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值得我们去崇敬,去爱戴。牛虻的精神便是最高尚的,他对事业孜孜不倦的、坚忍不拔的意志、难以磨灭的思想,都带给我们一种不断前行的力量。
三、赴死的变奏
古往今来,无数革命志士的赴死,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牛虻的死更是与众不同。有谁可以让执行枪决的士兵不忍心杀死犯人?只有牛虻。他那种让敌人胆战心惊的狂笑,那种光明磊落的、感人至深的勇气,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士兵们麻木而黑暗的生活。
有谁可以亲自指挥士兵杀死自己?只有牛虻。“来吧,伙计们,把你们的家伙举高一点,向左边移一移。哎呀,朋友你手里拿的是马枪不是油锅呀!都对准了吗?那么来吧!预备——瞄准——”他仍旧面对着士兵发笑。
有谁可以吃了半打枪却久久不倒?只有牛虻。
上帝啊!你能接受这样的人到你那里去吗?他的精神,他的快乐,他的豁达显得你多么渺小,在他面前你只配抬头仰视他。
其实,牛虻这种临危不惧,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在现今仍具有现实意义。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破碎的家园,一个不再完整的家庭。面对灾后重建,灾区的人民们应该有牛虻的精神,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积极投身于美好的家园的重建中。不仅仅是对灾区的人民,当我们面对任何苦难时,都应该像牛虻一样勇敢地站起来,临危不惧、奋死顽抗,为自己的梦想而战。
当精神已成永恒,当正义已有了化身。让我们重复那一首已成绝响的歌:“无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革命的变奏——读《牛虻》有感 蔡婷 17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牛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