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成年人对“后宫游戏”的质疑声,很多90后无法理解。“‘后宫游戏’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加角色扮演,是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世界,没必要令大家如此抵触。况且我们通过这个来修炼自身素质,和别人无关。”“后宫游戏”的支持者莫莫在“夜倾情宫”里是一名正三品秀女,今年17岁。她认为所谓的宫斗并没有恶意,如此创意值得推崇。“宫斗也需要智慧和文笔,你对清史不了解,说不定进去不到5分钟就会被赶出群。相反,你想要在里面呆下来就必须加强自己的文化历史知识,而且所作诗词必须是原创,也算对能力的锻炼。”
“以前在看宫廷戏时,就对那些妃子、皇后感兴趣,觉得她们很高贵。”而接触到游戏后,“高贵”成了最直接的体验,“从皇后到宫女,一共有九级,最下级的宫女最没有地位,而且还要专门服侍人,只有升级了才有人服侍自己。”“宁清宫”的玩家小琴陶醉于游戏中“飞上枝头”的成就感。
在一名“秀女”的引荐下,记者联系上了“夜倾情宫”的宫主小皖。小皖今年才15岁,热爱文言文,喜欢诗词歌赋,温庭筠的文字是大爱。她的文学功底让“宫”里的人佩服,小皖说这是“书”的功劳,尤其是文史类的书籍,我见到可读性强的书,不看价钱,马上购买!
谈到“后宫游戏”的风靡,小皖说:“如今的很多‘宫’粗制滥造,完全违背了大家制作这一游戏的初衷。我们一直强调“宫斗”时的文字必须原创,但新起的‘后宫’中抄袭风弥漫。”
“其实我不是很想做‘皇帝’,我非常喜欢成员们吟诗作词!我认为年轻人不应该丢掉古典诗词,不应该忘记诗词歌赋的魅力!所以,只要有成员原创诗词,我都会给予鼓励!”
“‘皇帝’其实不好当。”建“宫”的过程,小皖用“艰辛”两字来形容。“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撰写这‘妃嫔等级’时,我查阅了大量网络和史书中的历代后妃资料。刚建‘宫’时,几乎每天要‘拟诏书’、整理成员们的诗词作品到深夜。”
“宫斗”在旁观者眼中勾心斗角的戏码,可在“夜倾情宫”中的每一个成员中却是乐趣,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意享受的“乐趣”。小皖说,在“夜倾情宫”,“宫规”是严格的,筛选是严谨的。群里大多数是有学生,但也有个别成年白领,这种角色扮演让大家在紧张工作学习中感觉很放松,也能为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基础。“我绝对不允许随意入群,破坏了规矩。”
【一位母亲的困惑】
“原本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妃嫔争斗场景,居然在一个名为‘宁清宫’的网络‘后宫游戏’中常见,而且女儿身在其中,乐此不疲。” 近日,一位焦急的母亲在网上发帖求助,她困惑和担忧的正是时下在90后女孩中很流行的“后宫游戏”。
“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今年读初二的女儿突然时不时地会问我一些古代文学问题,并尝试着动笔写一些小诗。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女儿原本对语文毫无兴趣,特别是古文,每次背书都叫苦连天。本来以为女儿突然喜欢上了传统文学,是因为上网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我也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后来才知道,她是为了从‘贵人’升级做‘妃子’才去做的功课!”
要不是偶尔在女儿电脑的中发现了“后宫游戏”的页面,王女士至今还被蒙在鼓里。
王女士介绍道:“这种游戏很具有隐蔽性,由于没有任何画面,只是纯文字游戏。所以根本没引起我的警惕,我一直以为她是在网上与同学讨论古文。据女儿说,她刚开始玩游戏时,只是个‘侍女’。如今的目标却是升级做‘贵妃’,去伺候虚拟游戏中那个不可一世的‘皇上’。而且伺候‘皇上’是全方位,甚至包括就寝、生孩子,这些内容对于90后女孩是不是合适呢?”
让王女士稍微安心的是,“就寝”、“生孩子”只是虚拟内容,并没有实际的现实举动。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升级,女儿自学了不少古诗词和历史知识。另外王女士发现,女儿在待人接物也学会了礼让三分。
对此王女士感到十分困惑:“女儿爱读书,增加修养,是我一直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但她竟然是因为网游而去学习的,并且网络游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少负面因素,这又让我感到担心。究竟是诗词歌赋本身吸引女儿,还是孩子仅仅是为了玩游戏而被动地去学?”
【反思】
在网络这样的虚拟世界里争着做“皇后”、当“贵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新民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在荧屏上大肆热播的清宫戏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后宫游戏”的火爆即是表现形式之一。
刘新民表示:如今银幕、荧屏和其他文学作品成了皇帝的汇聚之地,宣扬皇帝富贵极致、皇权至高无上。再加上无所不在的以皇家设施为名义的广告铺天盖地,“‘后宫游戏’的出现,正是孩子们通过对影视剧的模仿,将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本能地表达出来,他们爱幻想,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事情。但他们也非常敏感,在网络中建立QQ群或贴吧,是希望借此作为自我的表达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后宫游戏”的玩家大多推崇古代宫廷影视作品和时下颇受青少年青睐的以“穿越”为题材的小说。对此,刘新民说:“90后的孩子越发早熟,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逐渐开放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表达。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会遭遇潜在的性格压抑。这些玩‘后宫群’的青少年正是试图通过这一途径来进行情绪宣泄,从中获取一定的快感,以此满足内心的自我膨胀。”
此外,刘新民补充道:“有些90后的孩子征服欲、占有欲很强,缺乏自我认同感,‘后宫群’也为他们这种性格特点提供了展示之地。这批孩子的普遍特点就是运动量小、沉迷网络,有时遇到不能实现或者是不开心的事,第一时间不是找现实生活中的人倾诉,而是选择将情绪寄托于网络虚拟的角色中。”
针对“后宫游戏”的风靡,刘新民认为不应“一刀切”地禁止,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那么多玩家会为了‘后宫游戏’而去自学古代文学,就说明她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存在不足。不管寻求知识的目的是为何,只要有寻求的行为,肯定能够掌握新的知识。时代在变化,90后一代有他们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那么我们何不利用网络工具,给他们正面的引导?”
刘新民也认为,“后宫游戏”的流行也恰恰暴露出相关部门的缺席。“教育部门、学校甚至家长都应该思考,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款纯文字游戏能够吸引孩子?为什么家长和老师三令五申都达不到的学习效果,一款网络游戏就能够让孩子乖乖地去学习如此艰深的传统文学?问题的关键就是怎么引导,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方式正确、渠道对路,即使是很多枯燥无味的知识,孩子们也能学得有滋有味,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