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会考试 > 经济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13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基础讲义及例题详解第九章(10)

2013-05-14 
读书人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13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基础讲义及例题详解,希望对大家的13年考试带来帮助!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绩效或有效性,分为时滞效应和数量效应。

  (一)货币政策数量效应

  人们在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及货币政策的大小强弱时,是着眼于货币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目标: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不宜用货币政策为主去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货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就是从决策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即被称之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1.内部时滞——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全过程。(主观)具体而言,内部时滞有:(1)认识时滞;(2)决策时滞。

  2.外部时滞——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客观)该时滞的长短,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国货币当局可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无非有这样三种配合:一是侧重于稳定物价目标,期望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二是侧重于经济增长目标,期望实现高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三是兼顾稳定与增长,期望获得低通货膨胀的适度经济增长。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007年周小川:我国目前还要继续实施货币政策多目标制,既关注通货膨胀,还要考虑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等问题,并以此促进金融改革。

  【例题·单选题】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 )。

  A.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B.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C.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D.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与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工具等。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与再贷款

  由于我国票据市场不发达,实际上,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一直在其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

  3.公开市场操作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1)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为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2)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人民银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人民银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3)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例题1·多选题】属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品种是( )。

  A.债券

  B.银行票据

  C.外汇

  D.股票

  E.黄金

  【答案】AC

  【解析】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证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B选项只是说银行票据,应该为中央银行票据。所以,正确答案为AC。

  【例题2·单选题】(2011真题)

  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待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这种交易行为称为( )。

  A.现券买断

  B.现券卖断

  C.正回购

  D.逆回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回购的概念。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待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4.利率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这标志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使直接调控过渡到间接调控。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力加强

  1998年前,货币发行权在国务院,中央银行只有货币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决策权在国务院。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M1、M2)

  从1993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货币供应量真正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2)利率

  利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效的传导媒介在我国并未发挥很大的功能。按中央银行的设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

  3.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选择

  (1)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我国基础货币总量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总量(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量;外汇和金银储备占款量;人民银行对财政的透支借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货币量)。

  (2)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选择之一。

  4.商业银行传导功能加强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二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指标显著改进,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公开发行上市成功,市场约束机制显著增强;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

  至此,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应该越来越重要。

  (四)近年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情况

相关编辑:

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基础讲义及例题解析汇总

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2013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更多经济师资格考试信息关注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net/)

   经济师资格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jjs/)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