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较少见,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5%,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95%为鳞状细胞癌。
约半数的外阴癌有外阴白色病损史,但外阴白色病损(亦称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癌变者不到5%,其中伴有无皮不典型增生者为癌前期。此外,外阴乳头状瘤、尖锐湿疣等亦可发生癌变。
现认为疱疹Ⅱ型病毒和人乳头状瘤病毒等,为共同的致癌因素。
外阴癌多位于大阴唇,小阴唇次之。少数可位于阴蒂、会阴及尿道。常为多源性。
病变初起时常伴外阴瘙痒,局部出现硬结,逐渐发展成肿块或形成质硬的溃疡(图153)。晚期癌常有继发感染、疼痛及血性恶臭的分泌物。癌可侵入尿道和阴道,易发生淋巴转移,首先到达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股淋巴结,可经腹股沟韧带下的股管淋巴结到达盆腔淋巴结,再向上可发生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图153 外阴癌
一、临床分期(FIGO 1971)
0 期 原位癌;
Ⅰ期 癌局限于外阴,直径≤2cm,腹股沟淋巴结无可疑转移;
Ⅱ期 癌局限于外阴,直径>2cm,腹股沟淋巴结无可疑转移;
Ⅲ期 癌超越外阴,腹股沟淋巴结无可疑转移,或癌仍局限于外阴但腹股沟淋巴结有可疑转移;
Ⅳ期 ⑴不论原发肿瘤大小,腹股沟淋巴结已有转移;
⑵侵犯膀胱、直肠、尿道或累及骨骼;
⑶远外或盆腔深部转移。
二、诊断
一般经活检即可确诊。病变不明显时,可用甲苯胺兰皮肤涂抹,2分钟后用1%醋酸洗去。在甲苯胺兰不脱色区作活检,准确性较高。必要时需作多次、多处活检,方能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