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惯性阻力是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因气流和组织的惯性所产生的阻止运动的因素。平静呼吸时,呼吸频率低、气流流速慢,惯性阻力小,可忽略不计。粘滞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称所发生的磨擦。气道阻力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之间的磨擦,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80%-90%。非弹性阻力是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加,故为动态阻力。
健康人,平静呼吸时的总气道阻力为1-3cmH20/L·S-1,主要发生在鼻(约占总阻力50%),声门(约占25%)及气管和支气管(约占15%)等部位,仅10%的阻力发生在口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
气道阻力受气流流速、气流形式和管径大小影响。流速快,阻力大;流速慢,阻力小。气流形式有层流和湍流,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气流太快和管道不规则容易发生湍流。如气管内有粘液、渗出物或肿瘤、异物等时,可用排痰、清除异物、减轻粘膜肿胀等方法减少湍流,降低阻力。气道管径大小是影响气道阻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管径缩小,阻力大增,因为R∝1/r4(见循环系统)。气道管径又受四方面因素折影响:
(1)跨壁压:这里跨壁压是指呼吸道内外的压力差。呼吸道内压力高,跨壁压增大,管径被动扩大,阻力变小;反之则增大。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小气道的弹力纤维和胶然后纤维与肺泡壁的纤维彼此穿插,这些纤维象帐蓬的拉线一样对气道发挥索引作用,以保持那些没有软骨支持的细支气管的通畅。
(3)自主神经系统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呼吸道平滑肌受交感、副交感双重神经支配,两者均有紧张性。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阻力增加;交感神经使平滑肌舒张,管径变大,阻力降低,临床上常用拟上腺素能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呼吸困难,近来发现呼吸道平滑肌的舒缩还受自主神经释放的非乙酰胆碱的共存递质的调制,如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速激肽等)。它们或作用于接头前受体,调制递质的释放、或作用于接头后,调制对递质的反应或直接改变效应器的反应。
(4)化学因素的影响:儿茶酚胺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前列腺素F2α可使之收缩,而E2使之舒张;过敏反应时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慢反应物质使支气管收缩;吸入气CO2含理的增加可以刺激支气管、肺的C类纤维,反射性地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近来的研究发现气道上皮可合成、释放内皮素,使气道平滑肌收缩。哮喘病人肺内皮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提示内皮素可能参与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上述四种因素中,前三种均随呼吸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气道阻力也因而出现周期性改变。跨壁压增大(因胸膜内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都能使气道口径增大,阻力减小;呼气时发生相反的变化,使气道口径变小,阻力增大,这也是为何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呼吸功
在呼吸过程中,呼吸肌为克服弹性阻力和右面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为呼吸功。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压力变化乘以容积变化来计算,单位是kg·m。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呼吸功不大,每分钟约为0.3-0.6kg·m,其中2/3用来克服弹性阻力,1/3用来克服非弹性阻力。劳动或运动时,呼吸频率、深度增加,呼气也有主动成分的参与,呼吸功可增至10kg·m。病理情况下,弹性或非弹性阻力增大时,也可使呼吸功增大。
平静呼吸时,呼吸耗能仅占全身耗能的3%。剧烈运动时,呼吸耗能可升高25倍,但由于全身总耗能也增大15-20倍,所以呼吸耗能仍只占总耗能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