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被各种各样的假货包围着。作为消费者,他们往往别无选择。
“真货”不占领市场,“假货”岂能退场?
当今中国,相比较而言,农民仍是负重最大、保障最少的一个群体,其中包括其消费权益的保障。在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逐渐被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之时,农民的消费权益仍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可以说,如今的农村市场,特别是偏远的乡村市场,从农业生产资料到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让农民防不胜防,实在无奈。
今天刊登的读者来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农村,那些无孔不入的假货,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烦恼与伤害。假种子,让不少农民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假货币,无情吸吮着农民的血汗、吞噬着他们的财富;伪劣食品饮品,破坏着农民的味觉,侵害着其健康;假冒生活用品,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烦恼。实际上,农村已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最大市场,农民也因此成了假冒伪劣产品最大消费群体和最大受害者。
假货劣货涌向农村,固然与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有关,但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乏力、缺少作为也是重要原因。造假、售假者之所以“相中”农村市场,很大程度上在于,那里是监管“盲区”,造假售假“方便安全”;那里的市场不健全,货源、货物相对匮乏,正规商品及服务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