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一)病因
病毒所致者占90%以上,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亦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
(二)临床表现
本病症状轻重不一。与年龄、病原体及机体抵抗力不同有关,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局部症状:可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全身症状:发热,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甚至高热惊厥。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阵痛,与发热所致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
(2)体征: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病程约3~5天。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炎症波及其他部位。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急起高热,咽痛,流涎,畏食,呕吐等。体查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常发生于春夏季。是一种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膜炎,可伴球结膜出血。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有时有胃肠道症状。病程1~2周。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不难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流行病史。全身症状重,如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病程较长。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急性阑尾炎上感伴腹痛者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后者腹痛常先于发热,腹痛部位以右下腹为主,呈持续性,有腹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4.过敏性鼻炎某些学龄前和年长儿童“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持续超过2周或反复发作,而全身症状较轻,则应考虑过敏性鼻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