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指导 >

2013年公考时政备考热点——“亲阅群众来信”应走向常态(1)

2013-02-27 
“亲阅群众来信”应走向常态

  北京市政府工作规则日前以文件形式正式向市民公布,其中在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均有非常细致的表述。比如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市政府领导要亲自阅批群众来信、领导外出不实行交通管制等。该规则于1月29日第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亲聆民声舆情,既是行政之需,也是底线作为。北京的工作规则出台后,国内诸多媒体在评析这一新规时,均将“市政府领导要亲自阅批群众来信”拎为标题,在此处多有着墨——可见,稀松平常的“亲阅群众来信”,已经在一些地方成为奢侈品。也正因为知易行难,北京的地方新规才显得切中时弊、顺应民意。

  常理而言,群众来信,起码传递了三个信号:一是有问题、有诉求,没事儿谁也不会通过来信的方式骚扰领导;二是面对问题或矛盾,民众选择了理性表达的路径,合理合法地传递自己的声音,不闹事、不折腾,诉诸文字,遵循程序;三是体现了对权力及主政者的信任,没有公信,何来“来信”?正因为相信职能部门或当地官员能协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在纸墨之间真诚倾诉、善意沟通。

  而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自有善待群众来信的传统:譬如1978年到1980年,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曾接到许多要求平反的信件和电话。面对群众来信,他不满足于省信访办筛选后送来的少数信件,指示秘书贾延岩到信访办直接倾听来访者呼声、到大街上看和抄写平反冤假错案的大字报。他曾多次强调,“人民来信来访的实质是党和政府同群众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越密切越好。扣压群众来信、阻止人民来访,是割断群众和党政机关的联系,是封锁中央的错误行为”。官民之间的良心互动,有时就是始于这些细节化的“来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