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特定群体的人的称谓,具有其特殊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4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5.(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论述题
46.(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一些学校教育中被异化为人—物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买卖关系,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理解引入误区,使师生关系失去了道德上的规范。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并且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 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与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