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考试 > 考试动态 >

2012年司法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不定项选择题:刑法学(2)

2013-01-30 

  90.关于事实三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1年卷二不定项第90题)

  A.丙行为是刑讯逼供的结果加重犯

  B.对丙行为应以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

  C.对丙行为应以刑讯逼供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实行并罚

  D.对丙行为应以刑讯逼供罪和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

  【答案】B

  【考点】刑讯逼供罪、故意伤害罪

  【解析】《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本案中,丙是警察,属于司法工作人员,在讯问期间将乙的一只胳膊打成重伤,应成立故意伤害罪,不再以刑讯逼供罪论处,也不能数罪并罚。

  91.关于事实四,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1年卷二不定项第91题)

  A.乙构成脱逃罪,丁不构成犯罪

  B.乙构成脱逃罪,丁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C.乙离开讯问室征得了丁的同意,不构成脱逃罪,丁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D.乙与丁均不构成犯罪

  【答案】ABCD

  【考点】脱逃罪、私放在押人员罪

  【解析】脱逃罪(《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行为。本案中,乙是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其从被关押场所逃走的行为,构成逃脱罪。

  私放在押人员罪(《刑法》第四百条),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非法释放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从实践上看,主要是负有监管在押人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本案中,门卫丁仅是一个看门的临时工,不是负有监管在押人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非司法工作人员帮助在押人员脱逃的,应以脱逃罪的共犯论处。因此,应对丁以脱逃罪的共犯论处。

  (2010年)

  (一)

  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得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即启动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请回答91-94题。(2010年卷二不定项第91-94题)

  91.甲、乙用假币支付修车费被识破后开车逃跑的行为应定的罪名是( )。

  A.持有、使用假币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答案」A

  「考点」持有、使用假币罪、抢劫罪

  「解析」甲乙使用假币支付修车款的行为,属于使用假币的行为。甲乙二人在被识破使用假币后,开车逃跑并致使丙摔成重伤,因甲乙二人之前行为是使用假币,而非盗窃、诈骗、抢夺,因此即使存在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也不转化为抢劫罪。

  92.对于丙的重伤,甲的罪过形式是( )。

  A.故意

  B.有目的的故意

  C.过失

  D.无认识的过失

  「答案」A

  「考点」犯罪主观要件

  「解析」本题中,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的情况下,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甲对于丙受伤害的结果是明知且持放任的态度。因此甲的罪过形式为间接故意,而非过失。

  93.关于致丙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乙明确叫甲停车,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B.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

  C.甲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对于丙的重伤后果,乙不应当负责

  D.乙没有实施共同伤害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AB

  「考点」犯罪中止、共犯

  「解析」甲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使用假币)的故意,对于丙的重伤后果,乙不是共犯,乙不承担刑事责任。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也就无所谓犯罪中止的问题。

  94.对甲的定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抢夺罪、故意伤害罪

  B.诈骗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持有、使用假币罪,交通肇事罪

  D.抢劫罪、故意伤害罪

  「答案」ABCD

  「考点」使用假币罪、故意伤害罪

  「解析」甲使用假币支付修车款,成立持有、使用假币罪。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的情况下,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甲对于丙受伤害的结果持放任的态度,构成故意伤害罪。据此可知,甲成立持有、使用假币罪和故意伤害罪。

  (2009年)

  (一)

  甲为某国有企业出纳,为竞争公司财务部主任职位欲向公司副总经理乙行贿。甲通过涂改账目等手段从公司提走20万元,委托总经理办公室秘书丙将15万元交给乙,并要丙在转交该款时一定为自己提升一事向乙“美言几句”。乙收下该款。八天后,乙将收受钱款一事报告了公司总经理,并将15万元交到公司纪检部门。

  一个月后,甲得知公司委任其他人担任财务部主任,恼羞成怒找到乙说:“还我15万,我去把公司钱款补上。你还必须付我1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否则我就将你告到检察院。”乙反复向甲说明钱已上交不能退还,但甲并不相信。数日后,甲携带一桶汽油闯入乙办公室纵火,导致室内空调等财物被烧毁。请回答91-94题。

  91.关于甲从公司提出公款20万元并将其中一部分行贿给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构成贪污罪,数额是20万元;行贿罪与贪污罪之间是牵连关系,不再单独定罪

  B.甲构成贪污罪、行贿罪,数罪并罚,贪污数额是5万元,行贿15万元

  C.甲构成贪污罪、行贿罪,数罪并罚,贪污数额是20万元,行贿15万元

  D.甲对乙说过要“去把公司钱款补上”,应当构成挪用公款罪,数额是20万元,再与行贿罪并罚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贪污罪、行贿罪。

  甲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涂改账目的方式侵吞公款20万元非法占为己有,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20万元。故BD错误。

  甲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乙以财物的行为,构成行贿罪。行贿数额为15万元。行贿罪与贪污罪之间并不是牵连关系,应数罪并罚,故A项错误,C项正确。本题选择错误项,正确答案为ABD.

  92.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乙构成受贿罪既遂

  B.乙构成受贿罪中止

  C.乙犯罪以后上交赃物的行为,属于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D.乙不构成犯罪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核受贿罪。

  从题目内容可知,乙虽然在客观上收下甲的财物,但主观上并没有为甲谋取利益的意思,而且八天后,乙将收受钱款一事报告了公司总经理,并将15万元交到公司纪检部门。故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题选择错误项,故ABC为正确答案。

  93.关于丙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丙构成受贿罪共犯

  B.丙构成介绍贿赂罪

  C.丙构成行贿罪共犯

  D.丙没有实行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行贿罪、共犯。

  丙明知道甲向乙行贿还代其转托,实质上已经与甲形成了行贿的共同故意,所以丙成立行贿罪共犯。

  94.关于甲得知财务部主任由他人担任后实施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的行为只构成放火罪

  B.甲索要1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的行为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C.甲的行为是敲诈勒索罪与放火罪的想象竞合犯

  D.甲的行为是敲诈勒索罪与放火罪的吸收犯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放火罪、敲诈勒索罪。

  甲以要挟的方法,强行向乙索要1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该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应与放火罪数罪并罚,故ABCD错误。

  (2008年)

  91.四位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共同犯罪时先后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A.甲: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应当对集团成员所实施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B.乙: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从犯的处罚应当轻于主犯,所以,对于从犯不得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C.丙: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因为聚众犯罪不一定成立共同犯罪

  D.丁:一开始被犯罪集团胁迫参加犯罪,但在着手实行后,非常积极,成为主要的实行人之一,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认定为主犯

  答案:CD

  解析:《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注意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是对“集团”本身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担责任,而非是对“全体成员”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因此,A的说法错误。《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第4款规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从犯,虽然在处罚的时候轻于主犯,但是也应该以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定罪处罚,B的说法错误,不当选。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但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犯罪集团中的主犯除了首要分子,还包括其他起主要作用的非首要分子的主犯。主犯一定是存在于共同犯罪中的,对于聚众犯罪,有时法律只是处罚首要分子(例如:刑法第291条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对于其他参加人员不进行定罪处罚,因此不成立共同犯罪,也无所谓主从犯的区分,所以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C的说法正确,当选。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虽然丁一开始被犯罪集团胁迫参加犯罪,但是因为其后来成为主要实行人之一,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应认定其为主犯,D的说法正确,当选。本题正确选项是CD.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