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医师 > 考试试题 >

2013中医助理医师专项练习题二(6)

2013-01-16 

  1.[解析]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的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的。

  3.[解析]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全身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主要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于全身,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故心气充沛在心主血脉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只 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周流不息而营养全身。其他如A、D、E均非最佳选择,而C则是涉及主神志与主血脉的相互关系,故非确切。

  4.[解析]其正确叙述应是肾藏志,而非肾藏智。《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此是中医学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分类,以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其余如A、B、C、D均属正确叙述。

  5.[解析]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通道,人体的津液代谢,由肺、脾、肾和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作用和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方能正常地输布与排泄。其他。如A血府,指脉,为血液循行通路;B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道;C腠理与E分肉虽由津液输布和润泽,但非输布的主要通道,故均非正确。

  6.[解析]这是因为寒邪其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邪袭人,客于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致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其余均属不确切.B寒邪伤阳,则可见机能减退之寒证;C寒凝气血,流行不利或阻滞不通,则可致疼痛;E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煦,则可发作恶寒;D寒邪直中少阴,可伤及肾阳,不可能仅使肾精受损,故此不能成立。

  7.[解析]根据病例所示病证分析,其为急性发病,当属正气不虚,叉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舌苔黄等一派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之病理表现,故其病机当是阳热偏盛无疑。其他A、D、E均非最佳选择,而B阳损及阴,则是阳虚导致阴亏,更属不确。

  8.[解析]津亏血瘀,指因为津液耗损而致血行不畅的病理状态。病例所示高热后所见之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当是津液亏虚,而所见之舌质紫绛,舌边有瘀斑、瘀点则为血瘀之象,故其病机为津亏血瘀无疑。

  9.[解析]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小便的变化表现为夜尿增多.或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失禁。而小便涩痛,常因膀胱湿热.气化不利所致,与肾气不固无关。

  10.[解析]舌质淡白苔薄白主气血虚,口不渴或少饮,说明津液未伤,非阳虚所特有症状,面白无华主血虚.脉沉细无力主气血虚或诸虚劳损,都与阳虚无直接关系。只有经常畏寒肢凉者。才是阳虚、虚寒的最主要表现。

  11.[解析]“阴病治阳”指病人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肢体.而表现为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得温痛减等虚寒的表现,此即“阴病”,治疗时,应用温热性的药物使阳气得复,则虚寒自止,此即“治阳”。

  27.[解析]苦能泄、能燥,有泻下大便、降泄逆气、清热泻火、燥湿坚阴的作用,无引药上行作用,故是C。

  28.[解析]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而干姜配伍附子,可降低附子的毒性,故属于相杀。

  29.[解析]十八反中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无半夏,故是C。

  30.[解析]雷丸含蛋白酶,加热60 ℃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不宜入煎剂,故是C。

  31.[解析]驱虫的药物一般在空腹时服。使药力较易作用于虫体,以收驱虫之效。

  32.[解析]琥珀不入煎剂,研末冲服。

  33.[解析]温、热之性的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

  34.[解析]因为川乌、附子有毒,入汤剂先煎30~60分钟可降低毒性。

  48.[解析]佐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某些次要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消除或减低君、臣药的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治疗需要.在方中配伍的少量的、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由此可知,A、B、C、D均属佐药功用的范畴。

  49.[解析]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由《局方》逍遥散加味化裁而成,即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

  50.[解析]至宝丹为凉开的代表方之一,功擅开窍、辟秽、化浊、解毒,所以E为最佳选项。

  51.[解析]补气可以生血。当归补血汤虽以当归命名.但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意在使气旺血生,所以C是正确。

  53.[解析]枳实微寒,瓜蒌甘寒,均无通阳散寒之用;厚朴虽性温且能降逆,却无通阳之用;薤白虽辛温通阳,但无平冲之功,唯桂枝辛温,具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之功。

  54.[解析]小建中汤所主虚劳里急腹痛之证,虽以中焦阳气虚寒为主,实则五脏俱虚,气血阴阳俱不足。方中配伍芍药益阴养血,意在与饴糖、炙甘草相配,酸甘化阴,柔肝滋脾,和里缓急而止腹痛,所以A为正确。其余各项,或涉阴血,或涉缓急止痛,但都与小建中汤主证、病机及方药配伍不尽吻合,故均非正确。

  55.[解析] 苏子降气汤中配伍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配伍当归养血补肝,兼“主喘逆上气”,合而温补肝肾以顾下虚。

  56.[解析]白果甘涩性平,功能敛肺气而化痰浊。与麻黄相合,宣敛并用,既防麻黄宣散太过而耗损肺气,又助化痰定喘之效。

  57.[解析]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肾阳虚弱、水气为患所致腹痛下利诸证。《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本方配伍芍药,既取其敛阴缓急而止腹痛,兼取其利小便以助渗湿而除水患。

  58.[解析]桂枝汤以桂枝解肌发表,芍药敛阴益营,散中有补,发中兼收,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发汗作用和缓,既无过汗伤阴之虑,也无过汗伤阳之忧;更无伤胃之弊,所以A、C、D均非正确。本方药后啜粥之意,是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以助祛邪,更可使外邪解而不致复感。其中虽寓“养胃以复正气”之义,然重在“助汗以去外邪”,所以B为最佳。

  60.[解析]所谓“以补为固”,是指以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而达固摄气、血、精、津之目的。玉屏风散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敛止汗之药,而以黄芪、白术补气固表为治,是典型的“以补为固”,且更佐少许防风,使补中兼疏,固表而不留邪。所以D为最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