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侯考室共有10分钟看材料,然后收回材料。到考生入场面试时,发回材料带入考场,共4道题25分钟。材料梗概如下:
近年来城市喜欢搞一些亮化工程,提高城市形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带来光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某市准备开展城市亮化工程,由市建委具体负责。2011年5月,某大四学生小杨向市建委了解亮化工程的情况,提出要看该工程的建设规划报告,并提议进行亮化工程的政府信息公开。市建委回复小杨,此事应由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小杨联系市发改委,发改委说亮化工程的方案是由市城投集团提交市发改委的,领导审批还未完成,具体方案还未经讨论,报告在审批阶段不能予以公开。所以市发改委的回复是亮化工程的报告方案暂时不能公开。小杨觉得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将此事在网上发贴,邀请网友讨论“城市亮化工程值不值”,众网友反应热烈。此后,小杨给市发改委送去了一面“不作为”的锦旗。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四题:
1、你对小杨送“不作为”锦旗的举动怎么看?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
【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针对题目中提到的给政府部门“不作为”锦旗的社会现象,考生可首先阐述下目前此种现象存在的一个大背景,其次对于小杨送“不作为”锦旗的举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为线索分析此类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相关政策提出有效解决消极问题的系列措施。
【参考解析】
在当前社会中,群众为政府机关送“不作为”锦旗的事情并不新鲜,对于此类事件,很多媒体都进行过报道,引起社会上很大的反响。
正如本题中提到的,对于当地发改委没能有效解决所咨询的问题,小杨同学利用送“不作为”锦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此,我相信没有人会过多地去评论小杨本人的行为。引起大家讨论和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行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大背景下,群众给政府机关“不作为”锦旗的现象为什么会时不时地出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和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我认为“不作为”锦旗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反映了我国社会民主化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一些政府机关部门和公务人员对于群众诉求不当回事,能拖则拖,能糊弄就糊弄的情况。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不利于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