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医学全名应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名称各异,骨科医师学会对腰椎间盘病变的命名作了如下定义:
1、椎间盘:正常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
2、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4、椎间盘脱出: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
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称谓。
虽然上述疾病名称和含义有所不同,当前仍较统一的称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类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根据髓核向后突出部位分为3型:
1. 后外侧方突出型: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间盘中线两侧,此处本身薄弱,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强力中部纤维的支持,因此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
2. 中央突出型: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后部中央突出,达到后纵韧带下。除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外,还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碍。
3. 椎间孔内突出型和极外侧型:指髓核向后经后方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进入椎间孔内,容易漏诊,但所幸其发生率低,仅1%左右。
治疗误区
1、脱出可归位手术疗法除外,回前常规疗法,只能使患者适应脱出的状态,即患者感受不到腰部及患肢痛,为治愈。因为椎间隙内呈负压状态,脱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是根本回不去的。
2、腰部牵引可以减缓腰椎对椎间盘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但是弊大于利,它可以使腰椎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日久韧带把摄关节不牢,后果可想而知。
3、腰椎按摩各种扳法腰脱分型很多,临床出现脊柱侧弯,必用弯腰旋扳法。出现双下肢交替疼痛,必用双肢体后伸扳法。髓核突出呈旁中央型,此类型发病最多,约占发病率70%,采用单肢体后伸板,即站在患侧,扳动健侧下肢,手指按病变处的椎体,推向健侧。若分型不清,莫不如不用扳法,以免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