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你够了吗?”这是近几日新浪微博里最热的话题之一。11月12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传来消息称,在“光棍节”促销中,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天猫为132亿元,淘宝为59亿元。“光棍节”当天,支付宝交易笔数超1亿笔,最高峰时处理交易数达20.5万笔/分钟。
这些动辄上亿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如果你看了“光棍节”凌晨起网友们在微博上直播网购的各种癫狂,你就不难找到答案。“单身经济”原来有这么深的潜力可挖!不,确切地说,当“已婚一族”也被卷入这场网购大潮时,你不得不叹服网络电商们“传销”般的号召力。
一个既非“本土”又非“舶来”的节日就这样越来越火。很多人都说,“光棍节”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的校园中,四个阿拉伯数字“1”光秃秃地戳在“11月11日”这个日子里,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所以被大学生们命名为“光棍节”。但是,这样一个纯粹的校园娱乐活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社会节日。
无厘头的起源并不妨碍“光棍节”的茁壮成长。眼下,社会学家正忙着一板一眼地剖析着这个节日火爆的原因,他们试图从“当今国人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渴望”中找寻答案;文化学者正认认真真解读“光棍节”蹿红的价值体现,在他们眼里,任何节日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唯有经济学家在这个时候保持了少有的缄默,几乎没人站出来解释,为什么网络电商们的促销大战竟有“吸星大法”般的魔力。
事实上,从去年的“世纪光棍节”起,这个节日的狂欢主角,已经从“光棍”转移到商家身上。节日过后,商家们盘点着哗哗响的银子喜不自禁,“光棍”们则怀揣中奖般的心情庆幸着自己终于付款成功。当“光棍”们在这个舞台上莫名其妙当了一回主角时,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是占了便宜,还是跳进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