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这是一个突破,也为如何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一种明确的途径,一个前进的方向。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以书写山东高密乡村形成鲜明文学风格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10月11日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次标志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重大文化事件。而它也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思索。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拥有包括莫言在内的不少世界一流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莫言此次获得西方最受关注的文学奖项是一次奇迹般的突破,但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远,它必须善于触动灵魂、书写人性、摈弃浮躁、关注现实,还要通过翻译努力跨越文字和文化的围墙。
关注现实、书写灵魂的中国文学
长期居于世界文坛一隅的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给世界带来贡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莫言的文学作品发人深省。评论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莫言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令人赞叹。他更以持续30年的丰盛的文学创作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莫言的想象力从来不脱离现实,不回避黑暗和丑恶,他通过写作来解剖人类灵魂和社会,认为“只有跟恶和平共处,善和美才可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莫言还曾多次表示“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在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看来,“莫言的贡献在于,他从《红高粱》开始,就在寻求讲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他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正是当下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