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例子颇能给人启迪,在汶川大地震中,及时有效的救援、公开透明的报道,极大提升了中国尊重生命的国际形象;而在利比亚战争前,中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撤员行动,被赞誉为一次“鲜活的最佳国家形象宣传片”。
我们常说行动是最好的语言,第二性的舆论取决于第一性的作为,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各级治理者来说,要参与“中国声音”大合唱,并提高和谐的分贝,不仅要注重报纸上怎么写、电视上怎么说、网络上怎么评,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治理行动,把中国旋律谱写在中国大地上,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级治理者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主动意识,没有行动前的“舆论前置”意识,就很难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这不仅需要提升话语意识,更要秉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恪守民主政治的原则,以民众“好评率”的提高,壮大“中国声音”;以民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塑造中国形象。
85年前,鲁迅曾在香港发表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并呼吁“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从当年“无声的中国”到今天“有声的中国”,再到思考“如何发声的中国”,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如果说,当年鲁迅开出的药方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天的中国各地治理者,又该有怎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