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可以把这八项技能总结为两类:一是能够从文章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出发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是通过对文章中心主旨的把握能够推测细节性信息。前者宏观,后者微观。完全按照考试目标量身定制。
大纲所要求的八项能力,对应到试卷中的题目,大概分为主旨题、观点态度题以及推理题等宏观理解题型。还有其他要求对应一些判断、词义等细节题目。了解大纲要求,也就等于抓住了命题人的思路和原则。因此这些要求也是我们解题时的方向。
宏观方面,读文章的时候,对于每一个段落都应该注意去寻找论点所在,而那些论据所在的地方,就可以快速的跳读过去。一般论点会出现在各段的首尾句和转折处。换句话说,不管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多少篇幅,单词我们是否能认识,句型是否理解的足够透彻,都不必去太计较、一些具体的数字,具体的例子,以及引用的一些具体的内容,要适当略读。从细节当中跳出来,才能把握住文章的宏观结构和主旨。如此以来,我们就能够把试卷中大约400字到450字的篇幅,迅速集中到100字之内的有效信息。大家只需要精读这100字之内的信息,就可以对主旨题、态度题,做准确的解答。
第二方面是涉及到微观细节。细节题的题目占据量是最大的,通常都是在阅读当中占据60%左右的比重。这些细节或者理解概念,或者进行判断、或者推测词汇含义、或者就某一个段落进行推理和引申,解题思路归根到底也都是一样的,都是考察我们对于文章当中某一个细节的精确的理解能力,不是考察我们根据文章当中的已知信息,去推出另外的新信息的能力,而是考察我们对于文章当中的细节的透彻的理解能力,所以这几种涉及到所有细节的题目,我们可以把他的解题思路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找”,牢牢把这一个字印在脑海当中。这样的题目,正确答案都不是通过我们的主观的推断想出来的,这样的题目的正确答案都是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从原文当中把它找出来。因此历年真题回顾中我们会发现,答案的特征往往是原文信息的同义替换。
最后跟同学们强调一下,在最后这3个多月中,对于阅读的的part A 冲刺阶段当中,需要同学们做一些什么事情。
第一,我们要把近15年阅读理解的真题中,每一个单词它的含义都记清楚。
第二,把近15年阅读理解的真题中的典型长难句结构一定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辨析清楚,并且从主要句型中要提取出100个左右的难句进行了翻译、背诵、模仿造句样的工作。
第三,对于已经做一遍甚至两遍真题的同学来说,就不要再一遍遍的去做题了,关键的是把每个题目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和出题思路整理下。最后祝愿大家在2013年的考研征途中能风雨之后见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