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6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出台《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将高温福利正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但这项福利仍然是“纸上谈兵”。
【点拨】
高温补贴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是一个职工权利与劳资关系的环境问题。这些年,国家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一些地方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1.高温下健康权益维护受阻,与不少劳动者工作性质、维权意识不强有关,也暴露出《办法》尚有待完善之处。
中青报的调查显示,对于拿不到补贴,78.1%的受访者选择“忍一忍算了”。但是,对于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这么多人选择放弃背后的无奈才更值得关注。在目前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且维权程序复杂,由于高温津贴数额较小,劳动者为区区几百元的津贴举报打官司的成本太高;而且判定企业是否支付高温费复杂,举证难度大,企业较容易规避。
2. 由于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执法不力,在一些企业,经常出现雇主独大、侵害甚至剥夺劳动者权利的情况,致使一些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沦为“空头支票”。在一个劳资力量悬殊的大环境中,只有当政府全力为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撑腰,维权才不会陷入“沉默”的困境。
3. 维护高温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检验用工单位的法律意识、文明意识,更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当某种维权成本较高但又关乎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政府相关部门就当站出来,主动帮助劳动者维权。高温津贴的落实,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留下几个投诉电话,也要有更多的人走出机关,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和督促,对于违规企业,行政执法部门要给予警告、罚款,并进行通报。
二、现在有个别公务员(微博)在外执行公务的时候,喜欢自作主张,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这句活,你是怎么理解的?
【点拨】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古代由于信息交通不发达,现实突变无法与君王命令相符合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交通、信息都十分发达,当有突然情况发生时,必须要向领导请示的。
领导公务在身,日理万机,不可能每件事都亲临现场进行解决,所以更要求执行任务的公务员随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随时针对现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然,在情况危急,但又联系不上领导的情况下,执行公务的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自行作出一些决策也是可以允许的,但处理完事情后一定要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便得到领导的指正。
如果我成为了一名公务员,那么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多向领导请示,以便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