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龙纸业(2689.HK)创始人、董事长张茵是个饶有意味的企业家样本。2008年之前,她是迅速崛起的“女首富”、环保英雄。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世界,她故事中蕴含的商业眼光、意志和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但进入2008年,她突然成为一个完美的靶子,陷入一个又一个舆论漩涡。“提案门”一波未平,“血汗门”一波又起,媒体、公众甚至部分员工都将她视作敌人,玖龙纸业被斥为“血汗工厂”,她的创富故事被重新解读为“点血成金”。而资本市场投资者也“用脚投票”,表达他们对玖龙纸业公布的2007年中期业绩的不满,基金们的“洗仓”导致玖龙纸业股价于3月17日一日跌价40%!
从员工、公众到投资者,张茵和玖龙纸业在半年内顿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成为众矢之的。
张本人不是一个能高明自如、了无痕迹地把控自己喜怒情绪的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她躲避着媒体的追逐,声称不愿卷入“口水仗”;而在《中国企业家》跟她的若干次照面、对话中,她却每每忍不住、迅速地陷到激动、愤怒的状态里。她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公众心态都有点问题,“搞房地产的受质疑,偷税漏税的受质疑,我一个拣破烂出来的,还是在国外拣破烂出来的也受质疑?老是以‘富人’、‘穷人’这样的语言,头脑简单地猛吵。”她有“受伤感”。何况舆论的指责传导到玖龙的投资者、客户处,给玖龙的经营运作带来了直接的压力——现实地来看,这是她最难承受和消化的。
但是在将玖龙评为“血汗工厂”的香港民间组织SACOM眼中,张茵与玖龙绝非真正的受损者。“近来港企经商环境艰难是事实,但改革开开放30年,农民工一直面对欠薪、工伤职业病、留守儿童等问题,现时因原材料和汇率上升造成的额外成本,没有理由再要由农民工承担。”SACOM负责人梁柏能博士在给《中国企业家》的邮件中写道,“香港商人需要以科技和管理优势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非以反对中央政府劳工立法的方式,把成本转嫁给农民工,从而使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拦路虎。”
如果时光倒退仅仅5年,企业家和劳动者及公众间的“信任鸿沟”都不像今天这么巨大,双方不会像今天这样均有强烈的受挫感、被损害感。
对于张茵来说,这道“鸿沟”是从2007年底《劳动合同法》将要实施前,赫然陈列在她面前的。而其时她并不自知——当时玖龙暴露出来的麻烦,不过是在接下来半年时间里,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