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业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比较“纯”的绿地,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路面铺上了水泥或是沥青的话,径流系数一般在0.9左右,意味着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的雨量,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出。而如果是“纯”绿地的话,将有80%渗透到地下,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我曾经留意观察北京的绿色隔离带,发现不管是环线主干道,还是狭窄的单向道,隔离带绝大部分都高出路面十厘米左右,里面种了灌木或草坪,都被水泥制成的砖隔离起来。下雨的时候,不仅路面的水进不到里面去,隔离带的水还要流下来,有限的绿地渗水,一点儿也利用不上。
雨水经过排水系统,最终要经过河道排走。可是,现在城市里的湖泊、河道越来越少。大都早就被填上土,轧得结结实实,然后盖上楼房。以天津为例,九河下梢的地方,原本许多河流、小湖,在本世纪初的几年,城区最大的湿地——梅江,已经全部被开发为住宅区,湖泊、湿地慢慢都消失了。
城市内涝已经不是新闻,城市管理者、市政专家们都到国外考察过、学习过,媒体也报道过许多先进经验,现在是该认真改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