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指导 >

专家指导:申论考试中对审题的一些方法的思考(2)

2012-07-20 
申论考试中对审题的一些方法的思考

  文中第一题中第一小题,可以看到关键词是“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由“碧海”二字就可以预测到给定材料必定是与海洋的保护和净化有关的事实,并且是以渤海地区的例子为载体阐述的。

  第一题中的第二小题,关键词是“环保错位”,预测到给定材料对于环保问题是比较关注的,这与第一题的预测相契合。

  第二题,对W市建设的建议是从“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进一步映证了给定材料与环保和生态保护有关的猜测。

  第三题,以宣传纲要的形式考查的是对A市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的“成绩”与“对策”,核心词还是与环保有关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到此我们可以肯定,整篇给定材料就是围绕着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构建的,其中分别提到了渤海、兵库县、W市和A市,而且与海洋的保护密切相关。

  通过对几个题目的语义分析就可以预测到整个2010年国考题目的特定事实是关于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些问题,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联系,可以联想到命题的宏观角度就是生态文明,而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那么在正式进入文章阅读的三遍四步法时,我们正是运用各个材料与特定事实的各种关系来确定其究竟是题目要求所概括的现象、原因或者对策,以达到对题目所要求的信息点把握。

  “要求”一般是对题目的补充,即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等抽象性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对字数的限制,这要求我们在提笔做题之前一定要在脑中给答案打一个腹稿,对于答案的构建有一个轮廓,哪一部分需要写多少字数,都需要心中有数。

  综上所述,在开始做题之前,我们可以用2-3分钟的时间对作答要求进行阅读,这里有几项任务:一是预测给定材料的特定事实;二是对题目要求概括的现象原因对策有指向性的阅读;三是对每道题目的字数要求有概念,在做题时先构建出基本框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