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他们纵向流动的唯一希望”
高考面临着诸多批评。BBC在报道中这样概括,“批评者说,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意味着一年时间的填鸭式复习,不断重复过去所学的内容,很大部分只依赖死记硬背。”
可是,与此同时,“几乎每个人——学生、家长、教师与决策者,看上去都接受了这种扼杀学生创造力的体系。”
在外媒报道中,种种事例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他们并没忽略其后的缘由:一个多少显得有些辛酸的原因。“对许多中国人而言,高考是他们纵向流动的唯一希望。”《环球邮报》引用上海同济大学朱大可教授的话说,“如果在高考中失败,意味着他们将徘徊于社会的最底层”。
BBC相信,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家境较富裕的学生能上更好的学校,这也意味着他们能进入更好的大学。
但他们也在报道中指出,比起机会越来越悬殊的许多其他领域,教育体系要平等很多。很多人把这次机会,看得犹如人生的“第二次开始”一样重要。
对那位与女儿一起挤在5平米酒店客房中备战高考的王女士来说,复读的女儿是家中最大的希望。王女士自己只有中学学历,丈夫失业了,他们希望女儿能考上首都师范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要是你能当上老师,你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复习间隙,王女士这样叮嘱女儿。
如果事情像这么简单就好了。《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据办公场所提供商Regues进行的新调研,至少从找工作方面来说,这种过于强调进入顶尖学府的做法开始失效了——只有不到一成的大陆受访机构,将教育背景作为最主要招聘标准,招聘单位最看重的是实践经验。
该报还引用安瑞雅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袁先生的话说,大陆雇主过去常被视为是亚洲最保守的,而现在,对名校学位等传统价值的态度,开始转为对个人水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