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我们的孩子真有那么娇贵吗
近年来,因为护考而发生的各种极端事例不少。去年,某地就曾经出现因为担忧考生因鸟叫分心影响发挥,而大动干戈驱鸟的事情。我们的孩子真有那么娇贵吗?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吗?
事实上,近几年来, “护考”已成为高考期间的关键词。最早是家长自发 “护考”,在考点周围 “堵校门”、 “断交通”,生怕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干扰考场里的孩子。随后,全社会积极参与到 “护考”行列中,争相为考生 “送温暖”、 “献爱心”。于是,各地的 “护考”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涉及面越来越广。为高考 “护考”已成为公共行为、全民行动。
当全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有增无减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自问,如此 “护考”下去,我们的社会还能培养出心智坚强的孩子吗?我真想大声呐喊:适可而止吧!
“现在的条件好多了,考生高考复习有关部门就在考虑护考。当初我们参加高考时,家长忙于工作,连饭都没有时间做,更别说送考了。自己骑车去考试,考完一门回家自己做饭,下午继续考试,刮风下雨也不会有人接送,不是照样过来了。”采访中,身边的一位朋友这样说道。
“现在的高考录取率真的很高,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可以上大学,而我们高考那时候一个县里的录取率仅为80: 1。但我们都是自己去考试,没有送考也没有护考。”正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说,有压力是正常的,但人生绝不止高考一条路。
各方观点
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都脆弱了
这几天,本市一所示范性高中的高三班主任黄老师在学校答疑,一直接到家长电话,“都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准时到校,担心他们溜出去玩。 ”黄老师说,还有家长反复跟她确认考点信息,担心跑错考场。
在黄老师印象中,十几年前,她给第一届毕业生送考,当时根本没有封路、“绿色护考”的概念。 “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骑自行车赶考,不像现在都是父母请假陪伴,私家车接送。 ”黄老师还给记者讲了一件真实的事,由于学校环境比较好,常有鸟类栖息。有一年高考,敏感的家长注意到这个现象,担心鸟叫影响孩子考试,向学校提意见,要求采取措施把小鸟全部赶走,令校方哭笑不得。
“不仅是家长,现在学生的心理也比以前脆弱了。 ”本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年监考,一位考生反映,由于教室内的吊扇装在日光灯下,吊扇转动导致灯光晃眼,影响发挥,为了这根小小的灯管,学校师傅可是折腾坏了,生怕触碰考生和家长的敏感神经。由于线路设置问题,关掉一盏灯就意味着同一排的另外两盏也随之熄灭。中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出于大多数学生利益考虑,请学校师傅卸下那根灯管,保证另外两盏灯正常开启。
“卸下灯管的角落比较暗,别的同学也有想法,为什么为了一个人,其他人都要受牵连。 ”这位老师说。其实,他们也建议这位考生,能否考虑进入备用考场,可是考生不同意。
“多年前的高考,没有护考车开道,没有吸氧机吸氧,大家揣上准考证,步行或骑车,路边吃个茶叶蛋喝碗豆浆,也没见孩子怎样了! ”不少监考老师也深有同感,如今,对监考老师的限制越来越多,“殊不知咳嗽一声,或穿了高跟鞋,抑或站得离考生太近,都可能被称影响考生情绪,被家长‘一纸诉状’告到相关部门。 ”
心理老师: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应对能力
“如今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怕一点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孩子的发挥,其实,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应对能力。 ”格致中学心理教师周隽回忆说,记得当年自己高考,父母正常上班,她独自坐公交车去考试,中午回家,她自己动手煮了一碗酸辣面当午饭,比平时吃得还简单。 “当年考试结束后,全班大概只有一位同学的家长跑到考点门口接孩子。 ”
在周老师看来,一些家长努力为孩子高考营造“真空环境”,希望排除一切干扰,但这是不现实的,无形中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其实,碰到问题,家长应该相信孩子能应对,或者建议他们可以向信赖的老师或家人倾诉。 ”其次,家长也不要把大学的门槛当作人生的高度,眼光应该放长远些,如今升学途径正趋于多元化,不管是否能考进大学,人生都有很多选择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