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 王女士】
同寝室8个同学结伴去考场
“现在的孩子都很幸运,时光倒流30年, 1982年,我参加高考时,没有家长送考、陪伴。”王女士回忆道, 30年前,她就读于江苏某一省重点中学,因为离家较远,她寄宿在校。高考前夕,她保持平日的作息:每天早晨6:45起床,中午午休半个小时,傍晚6:30打半个小时乒乓球,晚上8:00去学校操场散步, 10:30左右上床睡觉。每两周回家一次,父母从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和排名。
“高考前夕,某个中午,母亲特意赶到学校看我,当时,寝室其他7个同学都在看书,只有我一个人在午休。”王女士说, “看到这个情景,母亲轻轻叫醒我,并递上一袋奶粉,叮嘱道:马上就要考试了,要记得补补营养。说完后,母亲就回家了。高考三天,寝室的8个同学结伴去考场,没有任何家长来送考。”
“考试期间,还是有点紧张、焦虑,特别是高考第一天,因天气炎热而失眠,导致第二天考试时,没有做出数学学科的最后一道附加题。”王女士说,考试结束后,她很焦虑,向数学老师说出自己的遗憾。此时,数学老师安慰道: “没事,你觉得难的,别人也觉得难。”
听完老师的安慰,焦虑情绪得到疏解。接下去的几场考试前,都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印在脑海里了,肯定能考好。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考试状态,还特意买了一包桉叶糖,当状态不好时,便吃糖稳定自己的情绪。高考成绩揭晓时,通过县里的广播台,我意外得知自己考了全县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80后 张帆】
我们都是自己骑车去考试
“我们那个年代不流行送考,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考试。” 2001年7月,张帆在五爱高级中学考点参加高考,与平常一样,他骑着吉安特自行车,背着书包,独自一人赶到考场。“那时候,陪考的家长也没这么多,同学们把车停在车棚后,就各自在考场外聊开了。”张帆回忆说,记得第一场考语文,手都在发抖,后来就淡定多了。
因为爸爸单位离得很近,考试当天中午,张帆和老爸一起相约 “下馆子”,在淮海路上一家老字号面馆吃面。
如今条件好了,不少家长都给孩子订高考午休房,孩子们一边吹着空调,一边享受着高级料理。不过,张帆还是很怀念当年高考的那个午后,父子俩挤在面馆的小角落里边吃边 “噶三胡”,感觉很放松,也很开心。
【90后家长 李女士】
订酒店,请公休,海归专家“心理按摩”
“女儿当年的考点在浦东新区的华师大二附中,家在徐汇区的我们只能提前一天搬进考场附近的一家四星级宾馆。”回想起三年前女儿参加高考的经历,李女士记忆犹新: “高考前,酒店预订非常紧张,我们提前10天才预订到,三晚花了2000多元。价格有点贵,但酒店的地理位置非常理想,从宾馆步行到考点只有10分钟左右路程,可以让孩子从容走进考场。”
“高考前夕和高考期间,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李女士回忆道,女儿寄宿在学校,高考前一周回家复习。为此,她特意公休一周,在家陪伴女儿,为女儿做饭。那一周,只要女儿有需要,她就会陪女儿一起复习: “我拿着书本报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女儿则躺在沙发上,很放松地回忆;当女儿进入考前模拟测试时,我则走进厨房……”
“父母陪伴考生时,还需要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李女士说,她曾经听过一位高中班主任的送考经历:一位考生在考前出现失眠,班主任便每天给学生一枚药丸,告诉学生: “睡觉前吃了这粒药,有助于睡眠。”于是,考生每天都坚持吃老师送来的药,考试结束后,考生非常兴奋地对老师说: “这个安眠药非常好,我每天睡眠都很香!”此时,班主任才告诉学生:其实,那不是安眠药,而是维生素C。考生只是有些焦虑,需要成人给予支持和疏导。
李女士在高考前一周,还特意找到一位留美归来的心理专家,请她一起出谋划策,为女儿高考助力。心理专家找出一个进口药的药瓶,装了5粒复合维生素,并对李女士的女儿说:“这个药是刚从美国空运回来的,这5粒聪明药非常珍贵,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人的注意力和精神状态,美国部分好莱坞明星拍戏前服用。我们请美国的朋友帮忙,只买到5粒,你一定要收藏好,每场考试前吃一粒。”
“听说药如此珍惜,女儿特意将药品放在书桌上。出门高考前,她都会提醒:妈妈,麻烦给一杯温开水,我要服用聪明药了。”李女士笑道,每次服药后,孩子信心倍增。高考成绩公布后,女儿成绩比预估高了25分,让全家人都感到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