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免疫化学的研究 抗体发现后一方面对临床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和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逐渐形成了免疫化学的研究领域。
免疫化学研究初期首先从Landsteiner(1910)等人应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结合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开始的。Heidelberger等人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定量研究。Marrack(1934)提出了关于抗原抗体反应格子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血清学反应象。Tiselius和Kabat(1938)建立了血清蛋白电泳技术,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存在于血清丙种球蛋白部分,其后建立了分离纯化抗体球蛋白的方法为抗体理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此后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在40年代还建立了蛋白质抗原性分析的新方法,如Elek、Oudin及Ouchterlony等人建立的凝胶扩散法。Grubar(1953)等人建立的免疫电泳技术促进了对蛋白质抗原性的免疫化学分析,从而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使抗体的纯化遇到了困难,因而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免疫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抗体分子不均一性有了本质的了解,改进了研究材料,才使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7.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Ehrlich在Behring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在1897年他首先提出了抗体生成的侧链学说,也是受体学说的首创者。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上,当外毒素进入体内后与之特异结合,并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自细胞表面脱落入血流即是抗毒素。他的学说在当时未能得到大多数免疫学家的支持,并遭到一些学者的责难,致使他的学说长期淹没无闻。
在30年代Haurowitz等人认为抗体分子的结构是在抗原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体生成的模板学说(template theory)。在分子遗传学的影响下Pauling等人又进一步对模板学说进行了修正,认为抗原是通过干扰胞核DNA而间接影响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体生成的模板学说(tenplate theory)。在分子遗传学的影响Pauling等人又进一步对模板学说进行了修正,认为抗原是通过干扰胞核DNA而间接影响抗体分子的构型,提出了间接模板学说。总之这一学说不承认产生抗体的细胞在其膜上具有识别抗原的受体,而是以抗原为主导,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这一学说主宰了以后近30年的免疫学进展。它比较片面地强调了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而忽视了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回避了机体免疫反应的基本生物学规律棗“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作用,从而忽视了对免疫生物学应有的重视与研究。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又有了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