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篇
捕捉大自然的“灵光”
大自然是一本厚实的书,每一页都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一幅绚丽的画,每一笔都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一堂富含哲理的课,每一节都是意味深长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竭力做到在孩子们打开书本读音节之前,先读几页最美丽的书——大自然。”下面,就让我们扑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捕捉大自然的“灵光”吧!
写作指导:
要想写好以“自然”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亲身“扑入”。要写好“大自然”,首先要扑入大自然的怀抱:寻觅春天的色彩,体味夏天的炎热,收获秋天的果实,感悟冬天的圣洁。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野马的奔驰,羚羊的成长;小草的荣枯,花儿的盛败;夏天的烈日暴雨,冬天的寒风飘雪;南国的热带雨林,北国的原始森林……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只有走近它们,你才能描绘它们。
二是要善于“捕捉”。春天,你可以去踏青,用眼睛、用心灵去捕捉春天特有的温润气息;夏天,你可以在烦闷的时候走进树林,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听着鸟儿婉转的鸣叫,心儿自然会平静下来,烦恼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秋天,你可以随意采摘一片火红的枫叶,吟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品味着其中的韵味,心情也会变得愉悦;冬天,你可以在一场瑞雪之后,独自漫步于雪地上,想着春天的到来已为时不远,在心底悄悄埋下绿色的希望,憧憬美好的未来。由此,我们能捕捉到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圣洁。把它们的特征与精髓展示出来,就是一篇佳作。
三是要提炼“灵光”。所谓灵光,就是文章蕴涵的深意。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才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挖掘出蕴涵在大自然壮丽景色中的深层意蕴,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新颖立意。
题目设计
有一首诗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请你从“春花”“夏风”“秋月”“冬雪”中任选其一为题,写一篇写景类文章。
【思路点拨】
“春花”“夏风”“秋月”“冬雪”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这些景物虽司空见惯,却不知陶冶了多少文人墨客,成就了多少名家大作。要想写好这篇习作,构思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选动情之景,让内容新颖靓丽。“春花”“夏风”“秋月”“冬雪”,皆为美景,但并非所有的景物都能让你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写作之前要先细心揣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文题。“春花”“夏风”“秋月”“冬雪”,哪种景物你观察得最为细致,拥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哪种景物牵动了你的心弦,写出来易打动人;你选的景物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写出来能给人怎样的启迪。朱自清的《春》、鲁迅的《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者都根据各自的经历,写出了真情实感。所以,只有选择自己熟悉的、易打动人的景物,写作时才好下笔。
二、刻画景物之美,让语言多彩鲜活。要想写好“春花”“夏风”“秋月”“冬雪”,就得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用多彩鲜活的语言对其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此时,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便成了使语言出彩的最有效的方法。泰戈尔的《雪》(见4版阅读资料)开头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降雪时迷人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贾平凹的《风雨》(见4版阅读资料)用词更是令人叫绝,“鼓”“陷”“漫”“腾”“扑”“扯”“旋”“挤”等动词的巧妙运用,使作者笔下的“风”出尽了风头。
三、蕴涵美好情感,让主旨与众不同。写作时要力避“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纯客观“再现”,要力求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你见过那棵树吗》(见4版阅读资料)写的虽是作者看树的过程,但揭示的却是“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别忘了发现,而不是深陷世俗名利的浪潮”这一主旨,让文章的立意深刻高远。泰戈尔的《雪》由雪是洁白的,引出了“人们的生活应是圣洁的,人们的灵魂应是纯净的,人们的道德应是完善的”这一主题。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让“春花”“夏风”“秋月”“冬雪”具有新的品格和审美意义。同时,要注意恰当运用“类比联想”,使“景人贯通”,从而挖掘出景物别具一格的情趣,揭示出与从不同的主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