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二:认清角色,扮演得当
解答材料题目,必须做到认清角色,到位不缺位,得体不越位,牢牢树立权责意识,做好自己的工作,把给定角色扮演的得当、得体、得要领。
同样是上面提到的那道真题,其中第二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是一种角色扮演,考生要答出自己的特色来,就必须认清注意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本材料中有小张、老赵、领导、参加聚餐中的该县同事,其中显性人物有:小张和老赵,别的人物在里面可以归为隐形人物。特别需要注意给出的角色,小张是“借调到单位的年轻职工”,注意“年轻”字样,同时,注意小张只是“借调”来的,而非本单位的在编职工。在问题中,考生的角色既作为“第三者”,又作为“第一者”,因此,角色“转化”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迅速跟进。
方略三:寻找措施,圆满解决
对于材料中给定的故事冲突,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题目经常以“你怎么办?”来考查。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考生首先要分析问题有哪些,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使问题最后得到圆满解决。解决矛盾,是材料题的宗旨所在。
从材料中提取对策、运用材料和相关知识思考加工,形成对策,中公教育专家将其归结为四种方法:就材直取、转因成策、归纳整合、演绎成策。
1.就材直取
即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对策。材料是对策生成的源泉,有时材料中会直接谈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思路、办法等,而这些往往可以直接引用。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时事背景类的材料题中。
2.转因成策
即将原因转化成对策,立足对原因的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破解思路或办法,即为对策。很多时候,原因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些会揭示问题原因的材料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因有果,措施得当。
3.归纳整合
即归纳零散信息,把分散在材料中的对策信息梳理、整合,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对策,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材料的有价值信息有时会较为零散,甚至是潜藏在不同的材料中,此时就要善于挖掘,善于抓住不同材料反映问题的共同点,在比较合理与否、重要性大小及价值高低的基础上,选出备选对策项目,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内容合理、逻辑严密的对策。
4.演绎成策
把普遍适用的原则、方法、经验具体应用到某一领域的问题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当材料中的信息量不足,难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时,就需要启用背景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中公教育专家已经在以上的章节中充分的阐明了面试五大题型的解题方略,材料题中当然可以拿来运用。
在这三大方略中,入情入境是关键,角色意识是保证,解决问题是核心,三者缺一不可,自成体系。掌握此三点,再有一双慧眼,能够透过材料看本质,方法运用得当,高分定能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