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1.B 2.A 3.B 4.C 5.B 6.B 7.B 8.D 12.B 13.C
9.(10分)
(1)这难道不是败坏社会风化而盗取声名的一种办法吗?(3分)(关键点:其:这,这些;乱:败坏,破坏;贼:盗取。各1分)
(2)即使饿死,仍然有坚守节义而不惧怕的人,何况那些小的(痛苦)呢?(3分)(关键点:虽:即使;义:坚守节义;其:那些。各1分)
(3)想把它们看作相同的人,难道不像是夸耀粪团并拿它和珍珠比质地的人吗?(4分)(关键点:齐:看作相同;其:难道;矜:夸耀;拟:相比。各1分)
10.(8分)
(1)“静”写作者“以动求静”,用大声唱歌来缓解炎热的天气,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和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2分)
(2)前四句写寻溪情景,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展现了诗人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2分)后四句“以动求静”,“息营营”“静炎燠”,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2分)从全诗看,前“独绕”,中“沉吟”,后“啸歌”,情景互映,展现出诗人“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2分)
11.(5分,每空1分)(1)幽咽泉流冰下难(2)昆山玉碎凤凰叫(3)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4)渔梁渡头争渡喧
14.(5分)
(1)文化是相对经济“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具有整合凝聚、规范认同的作用,有安近来远的力量。
(2)文化强弱的体现不是具体的文化样式,而是全方位的深度。
(3)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文化人”能致远。
(4)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需要长期涵养、积淀。
(每点1分,答对4点给满分。)
15.(4分)直接讴歌了银杏的真、善、美,(2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1分)总领全文。(1分)
16.(4分)(1)银杏的特点:质地坚牢,秉性庄重,洒脱超然,不畏风刀雪剑,不会哗众取宠,不依阿取容,不居功自傲,甘于寂寞,乐于奉献。(2分)
(答“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也可以,但答“真、善、美”不给分。)
(2)银杏象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象征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刚强不阿、不畏强暴等优秀品格。(2分)
17.(4分)将银杏拟人化,便于与银杏对话,(1分)便于抒发感情(1分);那一声声情深意切的“你”,既是对银杏的礼赞和呼唤,也隐含着对中华民族的热切期盼。(2分)
18.(8分)答案要点:(1)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2)对比手法;(3)衬托手法;(4)虚实相声的手法;(5)强烈的抒情等。(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据,也可。)
【赏析示例】
(1)托物言志的手法
《银杏》是一篇托物寄情、咏物寓志的散文。(2分)它寄寓了作者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和英雄的中国人民品质的热情赞颂。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银杏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说它古老,它美,它真,它善,也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诚与善良。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6分)(如果写成象征手法,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20)对比手法
《银杏》一文对比手法鲜明突出。(2分)作者写银杏,说它古老、美、真、善,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与善。后文中又写到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也正是象征着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的品格。可是,作者却又写道,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不仅是银杏,它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坚强、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正随之隐遁,消亡。“遍街的洋槐”“满院的幽加里树”“日本的华侨”都是那些盲目追随洋人,崇拜日本,作了汉奸走狗的人。他们忘本,正如忘记美丽而古老的银杏,而崇尚洋槐一样。“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讽刺了那些汉奸,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与前文中银杏的正直与坚牢形成鲜明的对比。(6分)
(3)衬托的手法
这篇散文运用衬托的方法渲染情境,形象生动。(2分)例如作者写熏风的吹拂,群鸟的欢歌,既给银杏的“庄重”增添情韵,又似乎在赞颂银杏的高风亮节。写“皓月流空”之夜,树影婆娑,想象有上帝百神来到银杏的脚下“聚会”,借幻想的神仙境界,衬现出了银杏的高洁。作者描写的百卉凋残的秋天,“蝴蝶已经死了”,银杏的叶子也不免枯落。但银杏借助秋风,将碧叶“翻成金黄”“飞出满园的蝴蝶”,随风蹁跹起舞,给肃杀的秋天留下一种诗的情趣。它是给大自然的画幅描绘了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玩弄江湖术士的骗人把戏,鄙俗可憎。这里,又从幻化的景象反衬出了银杏的“美”和“真”。(6分)
(4)虚实相生的手法
这篇散文还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寓意深刻,情理明丽。(2分)例如“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燃料吗?”这句话属于实写,既赞扬银杏的“真”和“善”,又是对上文的虚写以义理揭示同时还照应了第二段的实写。又如第二部分虚实相辅的写法,既是对银杏的“美”“真”“善”的高度赞颂和评价,也是对我们伟大的名族和中国人民品德的极好写照。(6分)
(观点2分,分析6分。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2分)角度提示:(1)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和价值;(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海外华人人数的增长;(4)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深入。(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据,也可。)
【答案示例】“中国年”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3分)中国的春节正走向世界,说明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外国朋友的青睐,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们的认同。春节作为中华传统独特的民俗文化代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新鲜和神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外们”融入到过春节中。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国春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凸显。其吉祥的寓意、喜庆的氛围感染世界人们,其丰富多彩的欢庆活动深深吸引着老外也来过“中国年”。(观点3分,分析9分。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2分)(1)体现了儒家“以乐治国”的思想观点。(2分)
(2)音乐与国家治理关系密切。(2分)雅、美、善之乐能感动人们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它能改变人的气质,消除人的欲望,提高人的思想修养,促人心灵向善。同时,雅、美、善之乐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步调一致,欣喜欢爱,相亲相敬,行为规范而有序,从而安人宁国。反之,靡靡之音或黄色歌曲,将使人颓废堕落,违法乱纪,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我们要摒弃淫乐,推崇良乐,积极发挥音乐的治理作用,善于利用良乐来治理国家,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综国力,促进社会和谐。(8分)(观点2分,分析8分。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60分)【写作提示】立意角度参考:(1)人生需要不断地追求;(2)学会适时转型;(3)人生的价值(如被尊敬)靠实力;(4)平凡也是幸福。只要扣住材料,其他角度也可。
评分标准:具体参见《湖南省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通解》翻译
【题解】文章围绕所谓的“通才”问题,反复展开议论,论述了古今通才之不同,对当时颇为盛行的欺世盗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文章论辩有力,言辞犀利,流露出明显的复古倾向。
【原文】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①。然而脂韦汩没②,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之称。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
【注释】①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②脂韦:油脂和软皮,比喻阿谀或圆滑。汩没:埋没。
【译文】如今人们认为,做件善事是很羞耻的事,而羡慕不拘常规且知识广博的人却很多。然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被埋没,以至于因年老体弱而死亡的人接连不断,也没发现有人称赞他。这难道不是胡乱传授人们欺世盗名之术么?
【原文】且五常之教①,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②,乃脱屣其九州③,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人之竦然而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④,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逄哀天下之不仁⑤,睹君父百姓如水火而不救,于是尽进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而龙逄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⑥,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⑦,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向令三军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⑧,安用饿为?”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是则三师生于今,必谓偏而不通者矣。可不谓之大贤者哉?呜呼,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
【注解】①五常之教:指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的儒家思想。
②许由: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事见《庄子.遥游游》、《史记.伯夷列传》。
③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常泛指中国。
④桀:中国夏朝的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此处代指夏朝。
⑤龙逄:亦作“龙逢”,即关龙逢,古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夏桀时贤人,因忠谏而被桀所杀,后用为忠臣的代称。
⑥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姓墨胎氏。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耻食周栗,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后竟饿死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忠于故国。偷:苟且。
⑦葛薇:指穿葛布做成的衣服,吃野生的巢菜。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块根可入药,茎的纤维可制葛布。薇,菜名,即巢菜,又名野豌豆,蔓生,茎叶似小豆,可生食或做羹。
⑧和光而同尘: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后多以“和光同尘”比喻与世沉浮、随波逐流而不露锋芒。
【译文】况且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与天地一起产生的。可是天下芸芸众生没有遇到可以师法的人,最终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付诸行动。所以帝尧以前的千万年间,芸芸众生匆匆忙忙却不知道谦让是美好的品德。在这种情况下,许由哀伤天下人如此愚昧而且还把争夺名利看成有能力,于是就隐居箕山之下,洗耳颍水河畔,深深作揖而辞别尧帝。因此后来人恭敬地说:“即使是国家的统治大权,还有人不放在心上而不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华去治理它,更何况是这些小事呢?”谦让美德之所以能传遍天下,是许由身教的结果。夏桀以前的千万年间,天下芸芸众生循规蹈矩却不知道忠诚比死亡更可贵。所以关龙逢哀伤天下之人不重仁义,亲眼目睹君王、父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而不出手相救,于是上前向君主进言直谏,退下之后慷慨接受割烹这样的极刑。因此后来的大臣恭敬地说: “即使身死一万次,尚且有忠君爱国而不惧怕的臣子,更何况是这些小事呢?”忠贞爱国的美德之所以能传遍天下,是因为关龙逢做出了表率。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千万年间,人们混混沌沌却不知道坚持公理正义可以取代性命。所以伯夷哀叹天下众生苟且偷安,屈服于强权之下,宁愿穿葛衣吃野菜,最终逃隐饿死在首阳山。因此厚实的人们恭敬地说:“即使饿死,尚且有人坚持公理正义而毫不惧怕,何况这些小事呢?”坚持公理正义的美德之所以能够通行天下,是因为伯夷做出了榜样。着三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从而成为千百年来的师表。他们躯体虽然早已消亡,但他们宣扬的道理却永远存在,对于天地之间的公理正义的永远存在有很大的功劳。假使这三位老师把坚持自己的做法当做羞耻之事,而羡慕那些处事圆滑的人,那么身处帝尧统治时期,他们一定会说:“取得帝位而施行自己的治国之道,哪里用得着谦让呢?”身处夏桀统治时期,一定会说:“顺境就积极进取,逆境就全身而退,哪里用得着死呢?”身处周朝统治时期,一定会说:“只要随波逐流而不漏锋芒就行了,哪里用得着饿死呢?”如果真是这样,天下的芸芸众生都匆匆忙忙地你争我抢,循规蹈矩地巧言谄媚,浑浑噩噩地苟且偷安,哪有什么让人害怕而不敢去做的事情呢?这样看来,如果三位老师生活在当今社会,必定会被人说是偏狭而不通道理。他们难道称不上大贤人吗?唉,现在的人过于追求人情练达,实在是一大弊端啊!
【原文】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和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①。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②?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其邪?贤可及而可齐也?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
【注释】①私曲:偏私,不公正。②粪丸:比喻秽贱之物。拟质:比拟。随珠:“随侯之珠”的省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蛇灵珠。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译文】而且古代圣贤所说的“通人”,指的是懂得各行各业的技能而能够付诸行动的人。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通人”,大概指的是自身在各行各业都有所欠缺却想把众多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人。这就是说,古人所说的通,目的在于通于道德信义。现在的人所说的通,目的在于通于一己偏私。他们的意图是不同的。现在的人准备向所谓的通人看齐,岂不是像那些夸耀自己的粪丸堪与随珠相媲美的情况吗?而且这就像父亲和兄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弟弟说:“你要像孔子那样事事精通。”即使是个很愚蠢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又说:“你一定要尽力像古代的某位圣贤那样。”即使是资质中等的人,也很少能做到。这岂不是说圣人可以仰视而不可以企及吗?
贤德的人可以接近而能和他们等齐吗?现在的人行事赶不上贤人,可是却想达到圣人的境界,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毛病了。
【原文】
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
【译文】古代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些方面已接近圣人。现代的人只不过拥有一般人的品行,反而把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看成耻辱,并且说:“我待人接物的通达就像圣人一样。”他们是欺骗自己的内心吗?我不知道啊。他们是通过欺骗别人来攫取名声吗?我也不知道啊。我担心这种观点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特意写下这篇《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