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亲自率领二十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 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 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 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 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 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 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 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 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在治水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 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 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龙门山口,口宽八 十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 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五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 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 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我国的历史从此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二 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