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请诸位家长不要先“被高考”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朱丽告诉记者,她经常听到家长言之凿凿,“家有考生,真难啊!”可是,孩子们的心声,家长却不一定都知道。“小彭(化名)是个男生,今年17岁,高三学生,最近一个月以来,心烦气躁,尤其在家里,倍感压抑。据其描述,以前回到家,都是先吃饭,说说笑笑聊两句,再回屋学习。现在,每次回到家,听见屋里明明有电视声音,知道他一回来,电视声音全无,父母满脸堆笑,连连说‘儿子辛苦了,快吃点东西,赶紧学习。’这还不算,每到周末,想看个报纸休息会儿,他们都会说时间紧迫,等高考后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小彭为此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他知道高考何等重要。”朱丽老师说。
据朱丽老师介绍,高三考生的家长现在存在很多“被高考”的现象,其焦虑紧张程度完全不亚于考生。“表现有孩子在家,绝对不能看电视,看报纸杂志等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家人之间说话细声细语,走路蹑手蹑脚,尽量把声音压到最低;不吃任何零食,以防有响动影响孩子学习休息;一切东西靠边站,高考最重要,整天无心工作,担心孩子丢三落四;家长对孩子要求高,认为高考成功可以光耀门楣,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失眠;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提醒吃饭,提醒穿衣,提醒路上注意安全,提醒带好文具,提醒……本来这些提醒无可厚非,但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反复唠叨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
朱丽老师指出,家长切勿越俎代庖,家长只要做好自己。考生心目中理想的家庭备考氛围应该是一个温馨、舒适、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切勿拿其他孩子和自己孩子比;别跟孩子成绩太“较劲”。高三的学习之路不仅是知识的考验,更是心理的历练,几次模拟考试下来,他们就像出征的将军,也会有筋疲力尽之感,只要一直在努力着,家长应对孩子多鼓励;做好后勤保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家长后期做好服务工作,少言语,少掺和,懂事的孩子不要过多干涉。饮食搭配上不要改变太多,符合平时的生理习惯即可;不临时“过分”关心孩子情况。平时不管不问,临近考试,问这问那,这是最让考生头疼的事情。
E:帮孩子松绑减压 给孩子力量
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分校,初三的学生们每周都有班会时间,而“减压主题班会”成了学生们互相交流的平台。学校还请来备受学生、家长欢迎的亲子教育专家赵哲分享自己成功求学、就业的“励志”讲座,帮助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迎考。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做过一个调查,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考前心理状态,其次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等。家长应‘协助’孩子做好心态调节,给孩子营造良好氛围。周末,如果家长干涉孩子也许会遭到反感;而家长漠不关心会让孩子心灵受伤。适时、恰当陪伴孩子,做他们的坚强后盾。”郑州外国语学校分校的莫国钦副校长说:“学校帮孩子松绑减压,主要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让学生有自主支配时间查遗补缺。”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声音。”郑州市9中的高中老师曲思琴说,“引导学生多说些积极语言暗示,如,即使考不上也无所谓,每个人都有优势,成才取决于努力。”
郑州58中的丁晓红老师则说:“毕业班学生正面临学习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他们有太多的压力需要分解转化;他们的负面、焦躁的情绪需要排解发泄;他们的迷茫需要指导点拨;他们的孤独需要家庭的支持帮助。他们此时非常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