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高校应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高校不能闭门办学,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以及规模,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某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熊丙奇认为其主要原因仍是大学生质量不高,如果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就可以实现跨专业就业,而且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没有严格要求专业背景。
对此,国家督学庞丽娟认为,我们的学生不比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毕业生素质差,但是的确有不如人的地方,以美国为例,要申请名牌学校,学生如果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很被动,而且在高校的教学中,科学与社会实践比重很大;而我们的高校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学生往往在几年学习之后,为了找好工作,在大学最后一年突击实习,并不能积累多少实践经验。
“大学提供的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冷门专业有就业很好的,热门专业也有回家待业的,关键还是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