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资讯 >

10年自主招生改革未到预期目标(2)

2012-03-22 
教育部于2003年首次推出22所大学的招生改革,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突破了大学必须以高考分数依次录取的规定。

  借用“标准”,会偏离改革方向

  与高考类似的笔试选拔、集约化的多校联考、甚至把高考中没人愿意填报的专业用自主招生的政策……凡此种种,让自主招生越来越远离它的本意。

  从2003年起,一批大学在大一统的高考录取体制下开展了自主招生试点,从此开启了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包括复旦在内的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成功,使大家发现,在当时的政策背景下,自主招生可以做到“名利双收”,既招到优秀学生又赢得社会声誉。一时间,高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的积极性很高,自主招生规模扩大、选拔方式多样。

  但是,由于招生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非常强,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细节出错全盘皆输,所以高校在开展自主招生过程中无不战战兢兢,关注点聚焦在招生的技术层面,根本上升不到制度层面,也难以形成对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所以,十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之路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高校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开展自主招生改革?如果没有坚定的办学思想和坚实的改革基础,学校本身的培养就没有形成科学的理念和特色。一旦学校表达不出学校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往往只能借用别人的标准。如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得奖等等都成为选拔的依据。从这些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高校还没有做好自主招生的理论准备。纯粹为招生而招生,为改革而改革,诸如与高考类似的笔试选拔、集约化的多校联考、甚至把高考中没人愿意填报的专业用自主招生的政策加以弥补等现象不一而足,凡此种种,让自主招生越来越远离它的本意。

  大学是否存在开展独立人才选拔的条件,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

  复旦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当时的老校长苏步青、谢希德等十分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文理相通;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更是在本科生培养上推动通识教育,建立了大类教学体系,并在高校中率先开放了转专业。源于九十年代中期的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推动复旦大学由专业教育向通识培养的变革,也推动了与高考录取制度紧密关联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再进一步,自然就聚焦招生改革了。

  正是这个时候,教育部推出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使得复旦大学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向社会公开表明欢迎学业均衡、关注社会、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复旦同时以综合学业水平测试为基础,以教授面试为录取依据,充分体现了大学独特的选拔模式和学术评价的独立性,诠释着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从复旦的实践可以看出,大学要有能力直接面向社会进行招生改革,其基础是大学在办学思想与制度建设方面是否成熟。所以,要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大学改革,在此基础上认识招生录取政策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规划和设计独特的招生选拔模式,形成中国大学多元化的招生政策,最终达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录取的招生改革预期目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