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全国864位考生参加了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复试。今年,清华在综合面试中首次采用“半结构化”面试,并将首次向考生公布面试成绩,以最大程度保证公平公正。
据了解,清华自主选拔综合面试采用为高中生量身定做的“半结构化”面试,是该校科学选才创新改革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介绍,采用“半结构化”面试的形式,能更好地实现面试的信度和效度。这种面试以明确的考查要素和考查标准设计考题,为每名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展示舞台。
在“半结构化”面试中,同一场次的考生面对相同的考题即结构性试题,避免了因题目不同造成的“不公”。面试得分在同一场次考生全部面试完毕后给出,避免了因入场顺序不同造成的“不公”。每道面试题目都有明确的考查点和评价标准,减少因评委评判角度不同引起的“不公”。每道问题的答题时间有明确限制,减少因考生发挥程度不同引起的“不公”。在结构性试题之外,允许评委根据考查要素进行少量的补充提问即非结构性试题,从而能全面深入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清华在过去的自主面试中,曾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群面形式。这一形式可使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凸显出来,但因题目设置、面试形式所限,考生的个人与社会理想、自主意识、抗压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就很难得到体现。目前许多社会培训机构对考生进行了应试训练,这使得很多面试考场变成了考生角色扮演的表演舞台,这种面试变了味、失了真。
此外,清华以前还采用过评委“自由提问”的多对一形式。这一形式对评委的评价能力、提问技巧等要求都很高,其中的差异将极大地影响面试整体效果。而且,自由提问的考题内容发散性大,甚至每位考生面对的考题数量和难度不尽相同,容易引起“不公平”的质疑,同时发散性的问题也使得考生很难“深度”发挥。
特别看点——
考官重点考查个人理想等七要素
在今年清华的综合面试题目中,多采用“常见题”,少涉及“热点题”,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能由浅入深地表达,从而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引起“不公”。
于涵介绍,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成就动机、自主意识、领导力、抗压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考官重点考查的七大要素。这些要素是清华大学通过调研当前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并结合学校的培养需求以及未来中国对人才的要求,总结概括出的评价不同类型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考查要素,也形成了清华大学自主选拔面试的评价指标。
如,一道题目内容是“如果你有一次‘穿越’回到过去的机会(古今中外均可),你想去哪个时间的什么地方?你想成为谁或你想做些什么?为什么?”题目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考生对社会、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道题目对考生的重点考查要素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两个方面。
3个学科大类首次学科专业面试
为使部分具有专业培养潜力的考生能更好地选择和真正进入到相关专业学习,清华在复试阶段继续实施“学科/专业自主招生”。该校今年开设了15个学科专业面试考场。信息学科、机械学科和经管学科首次以学科大类的形式进行学科专业面试。
相关专家组成面试小组,根据本学科/专业对考生基本素质与发展潜力的要求,采取面试的方法对考生进行学科/专业素质测试与评价,最终给予考生学科/专业素质评级与认定。
对于在学科/专业面试中获得认定的考生,清华将给予其专业加分。只要考生能在高考中被清华大学录取,并且高考第一专业志愿填报本学科/专业,将以“高考实考分+专业加分”进行高考专业录取。如果考生在学科/专业面试中没有被认定,也不会影响其最终的自主认定。
参加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经管学科面试并被认定的考生,将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如果在高考中能被清华录取,只要其高考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上述学科所包含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即可以“高考实考分+专业加分”进行高考专业录取。以信息学科为例,假设某考生通过信息学科面试并获得了专业加分,那么当该考生高考可以被清华录取时,考生可以在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软件这四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高考的第一专业志愿,无论选择哪个专业作为第一专业志愿,都可以享受到“高考实考分+专业加分”进行专业录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