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区别。
答1、从概念上讲,分配作用是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吸附作用是指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2、分配作用的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而吸附作用的是非线性的。
3、分配过程中散发的热量比吸附过程小。
4、分配作用中不存在竞争吸附,而吸附作用存在竞争吸附。
5、分配作用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吸附作用主要为化学键力。
2简述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及其组成和相互转化规律。
答:根据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可以将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膜结构,即爱根核模(DP<0.05µm)、积聚模(0.05µmP<2µm)和粗粒子模(DP>2µm)。爱根核模主要由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所构成。积聚模中的颗粒物多为二次污染物,其中硫酸盐占80%以上。这两种模的颗粒物合称为细粒子。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为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爆发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爱根核模易于相互碰撞凝结成大粒子而转入积聚模,但是细粒子与粗粒子之间一般不会相互转化。
3 简述NAD+/NADP+、细胞色素酶、辅酶A的作用及简单反应式。
答:NAD+/NADP+是一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
细胞色素酶是催化底物氧化的一类酶系,在酶促反应时起到传递电子作用。
辅酶A是一种转移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着传递酰基的功能。
五 计算题(每题10分,共10分)
水样A的pH为7.5,碱度为5.38mmol.L-1,水样B的pH为9.0,碱度为0.70mmol.L-1,若这两种水样以3:2的体积比混合,计算混合后水样的pH和其中的Ca2+浓度(化简到有关H+的方程)。(碳酸电离的平衡常数为:pK1=6.35,pK2=10.33;CaCO3的Ksp=10-8.32)
[总碱度] = CT(α1 +α2) + Kw/[H+] –[H+]
CT = [1/(α1 +2α2)]{[总碱度] + [H+] –[OH-]}
令 α = 1/(α1 +2α2)
当pH值在5-9范围内,[总碱度]≧1.0mmol/L时,[H+] 、[OH-]项可以忽略不计,CT值与总碱度之间存在简化关系:
CT =α [总碱度]
依据题意,这两种水以2:3的体积比混合时,总碱度和碳酸盐总量不变
[总碱度]混合 = (2[总碱度] pH=7.5 + 3[总碱度] pH=9.0)/5
CT混合= (2CT pH=7.5 + 3CT pH=7.5)/5
计算出[总碱度]混合 和CT混合
[总碱度]混合 = CT混合(α1混合+α2混合) + Kw/[H+]混合–[H+]混合
将α1混合和α2混合用H+的方程表示,即最终的表达式也就可以表示出来。
Ca2+浓度根据溶度积规则将其表示成Ksp、CO32-离子浓度的形式,然后将CO32-离子浓度用上边的CT混合和α2混合的H+的方程表示出来。
该题不用计算结果,化简到有关H+的方程即可。
六 综合题(第1题8分, 第2题7分,共15分)
1具体解释氮的微生物转化过程及其中涉及的硝化、反硝化过程作用细菌的特征。
综合题答案略
主要将氮的五种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定义、硝化、反硝化过程作用细菌的特征说明清楚。
2 讨论pc-pH图、pc-pE图、pE-pH图的含义、画法以及区别。
pc-pH图:描述水环境物质浓度随pH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pH值下水环境中物质的浓度情况;一般是针对某一在不同pH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系列物质,列出每一种成分与pH值的关系式,然后按照这些方程式画图。在涉及沉淀反应时可以确定沉淀区域及其边界。
pc-pE图:描述水环境物质浓度随pE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pE值下水环境中物质的浓度情况;一般是针对某一在不同pE下可以互相转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系列物质,列出每一种成分与pE值的关系式,然后按照这些方程式画图。
pE-pH图:描述水环境中溶液的pE值随pH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pH值下溶液的pE(即氧化还原状态)情况;一般是针对某一在不同pE下可以互相转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系列物质,保持总浓度一定,列出每一种成分的pE与pH值的关系式,然后按照这些方程式画图,就会出现不同氧化还原区域及其边界。
区别:参数关系不同,针对反应不同,含义不同,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不同。(同学需要具体分析一下)
主要将这3种图的含义表述清楚,列出其画法的具体步骤。关键通过学习和思考,将他们之间的区别找出来。